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金沙集团3354cc全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20周年 - 正文

对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理路的思考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原主任 胡显章

文化素质教育涉及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变革,在教育部领导下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20年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理念是先导,下面就此谈几点认识,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突破,四个坚持”。

(一)在办学理念上,突破“功利化”的导向

当今中国高校“功利化”束缚的影响不容小觑。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某些功利化的倾向,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相关。所以,当年教育部主管周远清同志为文化素质教育确定的“三提高”即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学校文化品位,是很有必要的,带有中国素质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对教育起着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影响。无论是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或是通识教育,在办学理念上,都必须突破“功利化”的导向,坚持育人为本与文化育人。这首先是办学者的任务,也应该是全体师生的任务,还应该有社会和家长的共识。

(二)在培养目标上,突破“专业化”“职业化”束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纲要》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要求,但在实践中,未能普遍被遵循,一个重要的干扰来自于对“专业化”或“职业化”的过分追求,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现象。

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目前难以推进深度学习,重要的制约就是在“专业化”“职业化”导引下,教学环节过满,课程门数过多,就业导向过强,使得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缺乏必要的空间时间和精力财力的保障。如果不突破“专业化”、“职业化”的束缚,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局面很难有效打开。

这里有两个关键性环节,一是校长与教务部门在理念上有充分共识,并能够推进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这次清华本科教育改革是经过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在理念上增加共识的基础上,由校长与教务部门直接推动的;二是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对于过分专业化、职业化的弊端有认识,能够积极推动对培养计划的修订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认为,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带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走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改革的第一线,是文化素质教育走向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在教育观念上,突破“工具化”障碍

长期以来以“制器”而非“育人”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的存储量和提取知识的准确性作为检验学习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此,在教育观念上,应该突破“工具化”的障碍,使学习由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能力结构和价值体系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应该突破“以教为主”定势,有效地向“以学为主”过渡。

(四)在理性思维上,突破偏重“工具理性”的片面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功利主义的驱使,出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1948年,梁思成先生批评了文理隔阂对立,主张大学文理交融,走出“半人”时代;1959年查尔斯·伯西·斯诺在剑桥大学所做的“两种文化”的演讲,指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是危险的,而分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对教育专业化的狂热信仰”。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当然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解决好教育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挤压与屏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今,我们应该着力在理性思维上,突破偏重“工具理性”的片面性,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均衡和融合,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在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至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五)坚持植根传统文化,开阔文化视野,确立文化自觉自信

大学肩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的任务,为此文化素质教育务必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中。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应当倡导文化自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我们应该坚持将文化植根,提高文化自觉自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宗旨,锲而不舍地加以贯彻落实。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塑造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由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天下大势,提升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交融能力,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吸纳人类文化的精华,做好理性的文化选择,进而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也是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表现,坚持这方面的教育同样是文化素质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宗旨。

(六)坚持适应创新型国家需求,培养建设性批判思维

国家正在向创新型转型,其内涵不仅仅指理论、科技和制度等客体的创新,还应当包括人的主体的创新,人的精神生命的创新,后者带有更加根本的意义,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基础。人的精神生命的创新基础在教育。我们应当把文化育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来认识,来实践。除了普遍重视教育思想的突破,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着力营建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以弘扬的文化氛围和倡导建设性的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该把握正确的导向。顾秉林校长在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以“批判性思维与谦和为人”为题发表的演讲,值得我们参照。顾秉林强调在清华治学与为人方面需要重视并正确对待批判性思维。指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面对认识的对象,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要有些什么新见解、新举措的一个系列的思考过程。批判性思考不仅要发现错误、查找弱点,还要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进行批判性思维,首先要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对象;其次,不迷信已有的结论;最后,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处事的一种方法,更是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们通常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批判性思维应该具有责任感,要有谦和的态度,要反省自我,要遵循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由此可见,我们所倡扬所追寻的是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思维,而不是情绪性的非理性的批判思维。

(七)坚持将文化素质教育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推进

大学文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与保障,文化素质教育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了使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必须将其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加以推进。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的大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导引。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没有领导的观念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从而也就不可能基于高瞻远瞩之上的坚强决心,就不可能有切中时弊的措施,就不可能有实行措施的可靠保证。”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大学的理性思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和文化育人的理念,才能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同时只有如同杨叔子院士强调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同等重要“身需彩凤双飞翼”的教育观念,才能把握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律。

同时,大学精神的传承、传播、发展,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和氛围。金沙集团3354cc多次开展“什么是清华精神?怎样弘扬清华精神?”大讨论,对于“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学风以及“人文日新”等文化符号的诠释与体认,实际上都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三提高”发挥了有效作用。

此外,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涉及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更进一步,涉及到高等教育哲学和文化哲学。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对于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的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继而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都有积极意义。注重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研究的结合,是金沙集团3354cc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多年坚持的有效做法。

(八)坚持从哲学理念上提升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

马克思指出,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当今,需要一种大学文化与大学教育的哲学自觉。因为哲学对人的行为具有价值规范和思维导向的功能,欲使文化行为与教育实践具有高度自觉的意识并沿着理性方向前进,应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们要从高等教育认识论、政治论和生命论的哲学基础来认识大学的使命与人才的素质要求。由于大学是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肩负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还要关注其文化论的哲学基础。现在文化哲学正在勃兴,开展大学文化哲学的研究,对大学文化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文化素质教育也有导向作用。

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目前不同程度呈现的精神衰微现象,其本质是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地位的缺失,生活在物质丰富,心灵贫乏之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单向度的人”。大学在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过程中,应当努力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体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二是将发展人的精神生命主动权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作为转变教育思想的重要目标,也作为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带有根本意义的前提与内涵。

同时,关注文化整体性是文化哲学的另一个特征。当今大学人正在深入开展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育人为本与科学为根、探索未知与达致修养、科学理性与人文目标、大学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等等的探讨,均是对文化的整体性的一种辩证思考与追求。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应该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与创新,使之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以会通的理念、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吸纳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积极因素,努力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来源:《新清华》增刊 2015.2

2015年05月25日 15:15:3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