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金沙集团3354cc全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20周年 - 正文

我的三门文化素质课

●金沙集团3354cc历史系教授 彭 林

近几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当今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这种说法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龙应台说:“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呢?我为清华学生开了三门课程,试图为素质教育做一些探索,以下是简单的介绍。

1、培养学生对祖国有温情与敬意。我在2001年开设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分为古代农业、音乐、天文、冶金、纺织、玉器、造船、建筑等十五个专题,通过大量的最新考古发现,来揭示人们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识,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被出土文物所刷新。课程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视角新颖,涉及面广,没有说教,润物细无声,因而深受欢迎。有学生说:“从小学起,老师就要我们爱国,但闭眼一想,比较空洞。这门课让我们知道祖国真的值得我们去爱!”

2、引导文化自觉,成就君子风范。文化一定要落在人的身上,改变人的气象,才是鲜活的。中华是礼义之邦,历来强调礼的生活化,以此移风易俗。梁启超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顾炎武、曾国藩将礼治概括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我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正是基于这些理念而开的,通过介绍中国传统的成人礼、婚礼等“人生礼仪”,以及人际交往中举止文明、谈吐高雅的规范,引导学生内外兼修,成就君子风范。该课程令学生受益良多,并且辐射至全社会。最近,我应邀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联合国总部中文部、美国华文学会等单位讲授该课程的部分内容,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3、让学生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过于自我,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感。2014年秋,我尝试开了8周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课,试图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深层价值,评判近代中国的文化迷失,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不少学生感觉听后有振聋发聩之感,热血澎湃,反响非常正面。今年,我拟将该课开成16周的课程,增加小课讨论与大课辩论,以及课外阅读与写小论文的环节,希冀让学生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人生理念。

十多年来,我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课大有可为。如果我们在这一领域能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教学体系,深入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来源:《新清华》增刊 2015.2

2015年05月26日 10:30:2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