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双十载 七十犹当少壮年
●东南大学教授 王步高
2009年我从东南大学退休来清华任教,开设我主持的两门国家精品课所包含的“大学语文”“诗词格律与创作”(每学期开设)“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交替开设)等课程,这四门课受到清华学生的充分肯定。
在清华,减少了应酬、干扰与诱惑,减轻了各种负担,只剩下一个阵地——课堂,只剩下一个上帝——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备好课、上好课。我也渐渐把自己定位于既是东大人,也是清华人了,深深爱上了这个园子、这里的学生。回首走过的这段人生轨迹,永生难忘。
清华学生称质量不高的课程为“水课”,而称特别优秀的课程为“神课”。
课程“去水”,重点解决教师知识的“三不足”:知识老化、知识模糊、知识错误。尽量减少“三不足”知识的传授,是保证课程不“水”的关键。这六年里我有意识对课件上过去认为天经地义的内容严加过滤,许多内容都面目一新;课程“去水”,教师要有充分的“干货”准备,“干货”决定课的价值。我有自己400多节教学录像和两门课的录音整理稿(已出版),每次课前,先看这些材料,我称这是“回头看”备课法,通过修改补充,不停地超越自己。
课程“增神”,每节课要有鲜活光彩的内容,要出乎学生的期望之外,也即“亮点”,小亮点接大亮点,令学生发自内心佩服,让他们回味无穷。纠正学生中小学学到的错误知识,最受学生欢迎。而要做到这一点靠教师的知识积累和及时更新,其中特别是教师的发现与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课程“增神”,也与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有关。最近我讲大学语文的李白章,我气定神凝,滔滔不绝,语言精美,出口成章。课堂上学生也特别神清气爽,神采飞扬,庄重而不肃穆。我当时似乎进入另一个境界,这种体验是我几十年当教师没有过的。
清华学生都是识货的主,内容、知识、推理、教法,在这些真神面前,是半点糊弄不得的。给“神”就应该上“神课”。
在清华的几年我在探索研究性教学、教书育人、教学理论、教材改革、学术讲座、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我还培养了一批清华学生成为写作格律诗词的诗人。不久我也将以清华名义拍摄一门mooc课……。
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征途上我已风雨兼程二十多年,已两鬓斑白,我68岁了,“七十犹当少壮年”,希望当我们纪念全国开展素质教育三十周年、四十周年时我还能精神矍铄地站在讲台上,活跃在队伍中。
来源:《新清华》增刊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