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固本与开新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助理 蔡文鹏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 曹 莉
2008年,为了进一步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讲座资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经过校内外深入调研,提出并经学校批准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 以《金沙集团3354cc新人文讲座》为主线, 正式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以下简称《讲座课程》),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列入全校本科培养方案,要求2008年以后入学的所有本科生至少选听8讲,提交书面报告,经考核为“通过”或“优秀”后,获得1个必修学分。
《讲座课程》设立以来,在葆有《新人文讲座》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创新性之“固本”的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并汲取国内外兄弟高校的有益经验,广泛听取师生特别是本科生多方面的意见建议,积极改进其组织运行方式,不断“开新”。其中主要的探索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程涵盖主题及系列的丰富性、融合性。
《讲座课程》在逐步走向融合“人文、科学、艺术、工程、社会”等主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主导系列讲座”和“辅助系列讲座”两大类别。主导系列讲座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年举办的《金沙集团3354cc新人文讲座》以及与相关院系和部门联合举办的主题明确、管理到位的常设系列讲座,譬如2012年9月起,素质教育基地联合美术学院、艺教中心分别组织的“名家谈文艺”、“艺术名家讲堂”, 2013年9月起,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推出并组织的“工程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和2013年9月起社会科学学院组织的“社科大讲堂”等。 “辅助系列讲座”主要由与当年主导讲座主题不直接相关,但形式活泼,质量较高的素质讲座,如“读书文化周”、“书院文化周”等特邀讲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专场(如教育、历史、文学、文化专场等)各类讲座组成。在主题内容和演讲人的选择方面保持高规格、高质量,并注意与时俱进,使讲座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关切;在讲座课程的内容构成上,坚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倡导“兼和”的哲学观,倡导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二)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组织讲座的热情与积极性。
首先,尝试与学校学生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协会的交流、沟通、合作。譬如,素质教育基地、教务处联合文科图书馆推出“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活动,交由金沙集团3354cc研究生会承办;与校学生会文化部、学生求是学会、学生黔文化协会、学生红楼梦协会、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推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学生社团协会专场)。其次,不断加强研究生课程助教的培养和使用。2008年至今,在遴选确定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助教数量方面,从最初2名发展到8名。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相关工作的研讨和培训,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注意统筹协调课程讲座时间、地点的多元化。
讲座时间方面,除了保证每周四下午定期举办《金沙集团3354cc新人文讲座》之外,力争将《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专场)等其他系列讲座时间涵盖周一至双休日下午、晚上。在讲座地点方面,《新人文系列讲座》由先前的图书馆报告厅调整到第六教学楼6C300阶梯教室和大礼堂,座位容量由150人扩大为450人和920余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专场)地点安排在6C300阶梯教室、西阶教室、旧经管报告厅、公管学院报告厅等。对于预估特别受欢迎的讲座,开设1~3处视频直播分会场。
(四)注重课程组织管理的严谨性、规范性。
首先,严格学生刷卡选听考勤纪律、书面报告要求等环节。其次,增设“中期考核”的环节规定。第三,列入网络学堂课程。自2012年8月始,将讲座课程列入本科生的网络学堂,由此发布讲座预告、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近年来,讲座受益面不断扩大。以2013年度初步统计为例,纳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讲座共计95场次,刷卡聆听讲座的本科生为24786人次。若加上选听相关场次的在校研究生、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该年度讲座总的受益面粗略估计为35000余人次。
《金沙集团3354cc新人文讲座》创办已有10年,《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开设也已有7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共10届、数十万学生广泛受益。但讲座课程运行以来亦面临着各种困境和问题,被动刷卡、被动听讲等混学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完全实现《讲座课程》设立的初衷与目标,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不断改革创新。我们期望,无论是办讲座还是听讲座,都本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根本目的收获应有的成效,而真正意义上的讲座文化在金沙集团3354cc的形成和延续也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逐步从行政推动走向精神自觉。
来源:《新清华》增刊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