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发展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法学院副教授 程啸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观念、监督保障、党的领导等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我想主要谈谈对党的领导和发展改革这两者与依法治国关系的体会。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如何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决定》将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首先,党的领导是本质特征、根本保证与基本经验。其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党也要守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党必须通过宪法、法律来治国理政。党的主张要通过立法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变为法律;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这样就通过宪法和法律理顺了党政不分的问题。例如《决定》明确规定:“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对此,我有一次切身的体会。在2003年~2007年间,我国在制订《物权法》时存在较大争议,少数极左势力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抨击《物权法》规定,声称对所有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平等保护是违反《宪法》的,这使《物权法》的起草工作陷入了困境。最后如何解决的这个问题呢?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党中央报告,党中央作出决定,必须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物权法》一定要尽快颁行,平等保护各类主体的财产权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宪法》规定的。
另一方面,党也要守法,任何党组织、党员个人都不能超越、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法律是生命线,守法是底线。《决定》还指出,党内也有法,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发展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在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发展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发展与法律稳定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共有8000多部,数量很大。每个法律制定的背景和颁行时间的长短都不同,难免会出现与改革开放实践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情况。如果说为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就可以漠视法律、随意违反法律,表面上看好像为改革铺平了道路,但实际上却会导致长期的违法实践形成一种惯性。法律没有权威,人们没有守法的观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就会遥遥无期。所以,必须要处理好法律的稳定性、可预期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动不居性的内在矛盾。我认为,《决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决定》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我认为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首先,改革必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行,重大的改革在法律上一定要有依据。其次,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亟待修订或废除,有些暂时还不能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情况,可以先进行授权。例如我本人作为国土部不动产登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正在参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起草工作,由于要把土地、房屋、林地、草地和海域等不动产的登记统一起来,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所以《物权法》授权国务院可以先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即《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实行一段时间、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再上升成法律,颁布《不动产登记法》。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协调了发展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注:本文为清华教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教师发言选编。
来源:《新清华》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