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珍:清华寻梦一甲子
清华新闻网4月27日电(实习记者 王 蕾) 4月26日,大礼堂前。一对花白头发的耄耋老人静静伫立。
这是一年最美的时节,春水初生,春风十里,在他们看来,却不如你——母校清华。清华岁月是每一位清华人的骄傲,他们在这里度过最美的年华,也收获了智慧、勇气和爱情。
她叫蔡德珍,和丈夫张澍曾为土木系1954级同班同学,迄今为止,距离他们入校,已经整整一甲子。“学校变化真大啊,建起了新楼,比我们入学的时候美多了!”她笑言,“我们刚来清华,也是十七、八岁的样子。看到学校里这些青春洋溢、生机勃勃的少年,也让我们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在操场跑步锻炼,去图书馆做功课,教室里热烈地讨论问题,还也去颐和园划船。”
在蔡德珍看来,“清华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研究院,从事航天工程建设。“刚参加工作时,需要研究制造航天所需的‘超级密封车间’。我顺利完成了任务,而且,一直到80年代末,我建的车间,还是全国最好的。这实在得益于在清华打下的坚实基础。”
“清华人也一心报国,甘于奉献”。改革开放以后,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人才引进迫在眉睫。“我深感祖国此时的需要”,蔡德珍说,她毅然告别了尚在北京的丈夫,奔赴深圳,担负起很多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的重任。工作中如果涉及到国家机密,蔡德珍一定严守纪律,“连他都不会说”,她指着身边老伴笑笑说。
“老伴”张澍曾是铁路桥梁方面的专家,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了一辈子。大学毕业后,张澍曾继续留在清华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理论研究。他将自己的近十年青春留在了园子里,“老师的学问很大,不仅把研究心得、研究问方法传授给我们,还培养了我们钻研问题的能力。所以到现在,我都保持着‘钻研’的习惯,桥梁怎么设计啊,怎么检查出来问题啊,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
因为在铁路桥梁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张澍曾获得了1997年的第三届“詹天佑”人才奖:“清华出来的人,应该给清华来增光。”张澍曾寄语清华的晚辈后生。
最后,蔡德珍和张澍曾向母校送上了生日祝福:“越来越强,越办越好!”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