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辅导员制度六十周年 - 正文

  编者按金沙集团3354cc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已走过一甲子的历程,它在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辅导员的成长。60年来,辅导员队伍中活跃了五千余个身影,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栋梁。

  为了纪念这一路光辉的60年,校学生部、校研究生部、校团委与清华新闻网共同开辟了“辅导员制度六十年”的专题,专栏是由不同时期清华“双肩挑”学生政治辅导员校友的访谈文章组成的,文章主要来源于金沙集团3354cc党委学生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为纪念辅导员制度60周年开展的辅导员校友访谈活动。凝聚了不同时期辅导员在求学、工作中的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不同时期辅导员队伍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访谈,相信读者能够感受到金沙集团3354cc“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在不同时期清华“双肩挑”辅导员的生动诠释。

“清华辅导员制度是非常优秀的”

——访金沙集团3354cc1960级校友、深圳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

刘 丹

  牛憨笨,1940年2月生,山西壶关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1960年9 月考入金沙集团3354cc无线电电子学系,1962 年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78 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86 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9 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 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9月调入深圳大学工作,组建了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

  清水潺潺,绿树荫荫,七月的骄阳中,深圳大学的校园分外明朗。我如约来到牛憨笨学长的办公室,虽已是暑假,但他仍在指导学生。我静静地欣赏着这间办公室。房间宽敞明亮,窗外风景秀丽,还有一间雅致的小型会客厅,但最吸引我的却是那满室的书香,这里简直就像一间小型的图书馆。占满三面墙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书。细细看来,大多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外著作,但其中有一书架中摆放着人物传记和诗歌散文等、偶有几本小说。心中认定学长必是一名“文艺青年”,在之后的交流中了解到学长果然有些文学功底,果断约稿,可惜学长工作实在太过繁忙,并未强求。

  采访伊始,牛憨笨学长便说:“这几日,我仔细地想了想,清华的辅导员制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的,也确实培养了很多的人才。这个制度已经延续了60 年,这已经证明它是非常优秀的。”

谈辅导员

  “辅导员工作很辛苦”

  牛憨笨1960 年考入金沙集团3354cc无线电电子学系,入学后担任电61 班班长,他学习刻苦、思想要求进步,大一下学期即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1962 年,牛憨笨开始担任本年级的辅导员,也是电61 班第一批担任辅导员的学生。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学生们的思想工作。要与同学们谈话、要了解同学的心理和情绪、要掌握同学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当同学遇到困难要及时给与帮助……辅导员的工作很多,也确实是很辛苦。”

  辅导员工作到底有多辛苦?当时金沙集团3354cc规定,辅导员要比普通同学多学一年,即七年毕业。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太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课业时间,以至辅导员会耽误课程、要等到第二年再重修课程,所以担任辅导员的同学普遍要7 年才能完成课程。牛憨笨一直很勤奋、刻苦,虽然长期担任辅导员,但是一门功课都没有落下,始终坚持着和本班同学一起上课、学习、考试,甚至完成了三个月的毕业设计。当时,牛憨笨找到学校,因为课业已经完成,希望能与本班同学一起毕业。最终,学校决定让他再辅修一个专业,仍是七年毕业。世事难料,1966 年因“文化大革命”,学生们全部被滞留在“园子里”,牛憨笨辅修专业一事亦被搁置。直到1967 年,牛憨笨与同学们一同离校,如愿成为1966 届毕业生。

        “辅导员工作很锻炼人”

  因为时间久远,当年辅导员工作中的很多事情,牛憨笨已记不清楚,但是聊起辅导员经历对于自己的意义,话语朴实,却句句情切。

  “辅导员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锻炼人,我也是在工作后,才真切地感受到辅导员经历的好处。”第一,“教会我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辅导员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同学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牛憨笨谦虚地说当年对自己要求不太严格,在当了辅导员后,才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当年是困难时期,每个人都要报定粮。因为我肚皮大,高中时45斤的定量都不够吃,所以上大学后,我就报了45斤,当时只是想45斤都不够吃啊。书记找我谈话,说你是辅导员又是班长,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后来就改成了30 斤,最后学校考虑到30 斤确实是不够吃,就给我批了35 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压力又大,“很多同学都有浮肿”,牛憨笨长期承担辅导员工作,不抱怨、不推脱,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不愧为同学们的表率。

  第二,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要管理一个团队,首先要把人团结在一起。人是千差万别的,针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做过辅导员工作后,你对这些工作就会心中有数”。“经过辅导员工作的历练,毕业时,你就会比别人多了一些本领。”

  也许正是得益于辅导员经历,在牛憨笨决定去深圳大学创建电子研究所时,他的工作团队18人与他一同离开,至此扎根深圳大学。又是十几年过去了,这支当年平均年龄40 多岁的专家团,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唯一不变的,他们始终在牛憨笨的身边,不曾离开。这不仅说明牛憨笨有着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更证明他是一位有魅力的学者。

谈工作

        “我还想再做点事情”

  牛憨笨的工作经历非常简单,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1999 年,带队来到了深圳大学,至今。

  1999 年,牛憨笨带着18 人的科研团队,离开西安,来到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引进的第一位院士。对于当年带队离开的过程,牛憨笨并未多说,但其中的波折与艰辛不言自明。对于离开的目的,牛憨笨很坚定:“决定来深圳,主要就是这里更有实力来大力度地支持科学研究。我要做点东西,能够真正提升我们科技水平,也能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当然,陕西省对科技发展一直都是非常支持和重视的,但确实有实际的困难——没钱。“当时申请300 万经费,最后只给了5 万,不是不支持,实在是拿不出钱。”而科技与产业相结合,必定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

  其实,牛憨笨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通过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来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1979年,牛憨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人员被派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当时在他的研究领域,两国的科研水平比较接近,但是,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相差甚远,这让牛憨笨真正感受到两国的差距。从那时起,牛憨笨就决定要将自己的研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牛憨笨始终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显得有些“憨直”,而在进修期间的一件事更是体现了他的“憨”。当年去国外进修是不授予学位的,因为牛憨笨学业优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破例提出让他再研读一年,便授予他博士学位,牛憨笨却放弃了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单位急需我们尽快回去开展工作,我多留一年科研就要再耽误一年,知识学到手了最重要,学位不学位的,我不在乎。”牛憨笨如期回国,此后终未获得博士学位。

  来到深圳已近十五年,牛憨笨坦言自己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领导的想法和我不太一样。这里只是领导的一个岗,他们都希望短平快,希望能尽快地出点东西。但我的想法是要支持长远的发明创造,中国人就要做这种事,如果我们都不做这些事,中国哪还有明天!”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止这些,社会的浮躁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已经没有了!”为了鼓励年轻人安心搞科研,2005 年,牛憨笨用自己的工资设立了“牛憨笨奖学金”。起初,牛憨笨并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设立奖学金,他原计划以“光电子学奖学金”命名,但是深圳大学认为用他的名字更能激励学生们,这才有了“牛憨笨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是纯粹从我的工资里面拿出钱来,因为我也没开什么公司,所以能给予同学们的不太多,但还是希望研究生能够沉下心来搞一些研究。人才是科技之本。”

  如今,牛憨笨已过古稀之年,自然而然地聊起了退休的话题。牛憨笨当即表示:“对于退休,我是没有计划的,我还是想再做点事。”为了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人才上”,牛憨笨已计划请辞深圳大学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我在这个位置上耽误年轻人的成长,所以我一定要把位置让出去,行政工作完全交给年轻人去干。”目前,牛憨笨带着十几个研究生,承担的课题也很多,“与学生们在一起,就是我每天最高兴的事”。

谈人生

        “人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

  牛憨笨很喜欢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认为话虽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同时,他认为乔布斯虽然很聪明,但远远不及自己的祖母,祖母在七十多年前就已经参透了这个道理。

  牛憨笨的童年很不幸,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母亲在他2 岁时改嫁。祖母为他起名“憨笨”,本意是“取个歪名好养活”,希望他能好好地活下去。牛憨笨不仅健康成长,并用名字来勉励自己,名字成为了他的座右铭。“我觉得自己的名字很好,人有点憨、有点笨是好事。人就是要感到自己foolish,才会不断地去学习;人的一生,总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名字不重要,最本质的是对自己的认识。我的名字其实蕴含了老祖母的智慧。”

  这位叫“憨笨”的老者一生都有点憨直,一生都在要求自己憨直;“憨笨”,于他,已不再是一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对待人生的态度。

寄语母校

  真正的人才不是培养的,而是被发现的,清华是最有可能发现人才的地方,要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清华的名气大,压力也大,不要惧怕这种压力,更不要将压力转嫁给教师和学生们,那会限制他们自由创造的能力。学校要把大环境打造好,为教师和学生们都提供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创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不要限制人才的发展。清华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在基础科研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清华的学生能力都很强,社会认可度也很高,这就导致很多人都从事管理工作,我认为清华人还是要多搞科研,走在科研前端,清华人有这样的能力,我希望未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来自清华。

清华新闻网10月30日电)  

供稿:学生部  编辑:范丽

2013年10月30日 15:35:2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