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才能自由飞翔”
——访神舟八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
工程力学系 陈梓钧 薛 楠 林艺城等
王翔,1991年考入金沙集团3354cc工程力学系,1996年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姚振汉教授。1996至1998年担任辅导员。2001年1月赴德国马普金属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5月回国,同年底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作,从事神舟飞船与天宫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研制任务,带领团队突破并实现交会对接技术,获得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先后参加了神舟六号以来全部五次载人飞船和天宫目标飞行器的研制与飞行试验任务,历任神舟飞船主任设计师、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现任空间站系统总指挥,兼任天宫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翔皮肤略带古铜色,标准的板寸儿头,讲话时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他非常平易近人,自己开车带着我们来到他的办公室。在办公室的圆桌前,王翔对我们带去的问题一一做出了耐心的回答,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独特经历。
“我也是一字班的”
在我们自我介绍后,王翔笑着说:“我是91级的,也是一字班的呢!”对于大学本科的那段时光,王翔记忆犹新,大一时候的课程、讲课的教授都能脱口而出。得知我们正在进行金工实习后,他还笑着告诉我们他也参加过同样的实习,也做过同样的锤子。
“在清华上学与之前的生活有了很大不同。”王翔在谈及母校时,表情之中流露敬意。“清华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周围的牛人特别多,如果你不使点劲,很快就会被落下。”
从本科到博士,王翔在清华一共待了9年。他说,这9年以及此后的留学经历,对他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问起对他影响最大的学科是什么时,王翔回忆道:“我们当时是力学系,对数学的要求虽然不如数学系,但相对其他工科院系较高。记得当时用的数学分析教材是特别印刷的讲义,白皮的,学起来特别费劲。”“并不是现在会每天用到当时学的,但是我觉得,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数学。数学影响的是人的思维,影响你看问题的态度。这种思维体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虽然当时课程难度大,但王翔说,自己也没怎么“挑灯夜战”过,“头悬梁、锥刺股”那种事更不可能发生。学习要讲究作息规律,讲究方法,持续不懈,打的是一场“持久战”。他说,自己并不属于那种智商超高的天才,个人成长经历也并不算传奇。
“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新疆兵团的学校里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在班级里很少调皮捣蛋。”他说。和我们身边的很多同学相似,少年时代,王翔在学校里守规矩,并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课堂外,王翔和许多男孩一样有着同样的爱好。也许是受到工程师父母的影响,他自小就对航空、汽车、机械类知识感兴趣,也爱看侦探类和科幻类小说,还特别喜欢收集《航空知识》、《兵器知识》、《世界军事》一类的杂志。
步入清华园后,王翔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做,并没有集中于某个特定领域的兴趣;偶尔也会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到底会干什么。今天的他,回望那段时光,觉得低年级时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以后的从业等问题。“本科期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尽量把所学习的科目学得深一些。离开学校后,就远没有这么好的系统学习的机会了。有过系统学习的经历,以后无论做什么,学习相应的知识就会轻松很多。”王翔反复强调,大学的时光是极其宝贵的,希望同学们一定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不要虚度了这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人生抉择:理论还是工程?
完成博士学业后,王翔选择了出国深造——进入德国马普协会金属学研究所,继续博士后研究。马普协会在德国就像国内的中科院,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王翔所在的研究所位于斯图加特市——德国的“汽车城”,“奔驰”、“保时捷”等知名汽车品牌都是当地的骄傲。对于海外的学子来说,学成之后留在经济、科技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如今这个年代并不稀奇。然而,王翔选择了回到祖国,从事航天事业,进入航天五院工作。
其实,回祖国、进航天单位工作的念头很早就在王翔的脑海里萌发了。在清华读研期间,他曾跟随导师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有过项目合作。回忆起这个重大人生选择,他只说了一句非常朴实的话:“我想我更适合从事这份工作,也想为祖国航天事业干点事。”
在那时,除了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外,王翔还做了自己事业方向的选择。德国留学的两年中,王翔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同时,他渐渐坚定了不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想法。“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干工程还是做理论研究,所需要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科学家需要的是创造力,也就是所谓的‘仰望星空’;而工程师需要的则更多是‘脚踏实地’,要严谨、规规矩矩地做事。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是很适合理论研究。做理论太过自由,写论文也不是我的强项。我还是更适合从事工程类的工作,和团队一起合作,一步一步地做出一个具体的东西。”王翔说。
的确,王翔作为一名工程人员的严谨踏实,在单位内是有口皆碑的。他的同事们都说,在王翔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个词儿,无论大事小情,只要他经手,一定得弄个明明白白。经他审核的文件,他必会不厌其烦地把错别字都挑出来,以至于同事们给他“较真到极点”的评价。
王翔对待文件细致,做起试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做飞船着陆冲击试验时,他带领大家一条一条地分析试验结果,“这个冲击响应时间是多少?峰值是多少?”“对应的产品设计特性是什么?”点点滴滴的问题,他丝毫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投身航天,自由飞翔
如今,王翔已在航天领域工作了整整十年。十年来,王翔一直在为神舟飞船与我国的空间事业默默贡献着。为了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他和他的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了许多大型试验的零突破:返回舱海上漂浮试验、综合空投和交会测量设备联合校飞试验,提出了可靠性高、实施性强的飞船总体方案、飞行方案,一次次进驻试验队,直到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
无论是作为神舟飞船的副总设计师,还是空间站的总指挥,王翔总是需要在大系统以及不同分系统之间协调技术或非技术的问题,拿出大家都能认可的解决办法。“工程这个东西,是多约束条件下的权衡。”王翔如是说。“我会叫大家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在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他看来,作为工程师最核心的素质就是责任心。真正具备了责任心,剩下的只是细节问题。而在决策当中,知识和经验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谈及“领导艺术”的问题,他说自己不懂什么“领导艺术”,但关键时刻还是能拿出“魄力”的。“有时候各部门的分歧大了,大家拍桌子吵架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这个时候,我就得站出来,让各自拿出数据来。我们这项工作技术性很强,没有数据,一切都免谈,哪怕我因此要得罪人。” 但是,王翔随后话锋一转,“因为工作而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毕竟都在为‘神舟’而努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争完后还是会亲如一家。”
职务的变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压力。载人航天工程极其庞大、复杂,任何一点隐患都可能导致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作为重要技术骨干,王翔的压力可想而知。对于我们所问的“这么大的压力如何缓解”,王翔只是淡淡一笑:“这些年慢慢走过来,压力一点点增大,也就习惯了。”
压力大了,身心疲劳,容易导致健康的下降。和许多传承了清华体育传统的清华人相似,总是忙得“昏天黑地”的王翔,一直信奉“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可无法抽出时间运动怎么办?他便“独创”了自己的锻炼方式:在单位,只要是能走路就尽量走路,能不坐电梯就不坐电梯,抓住各种机会活动筋骨。所以在工作生活中,他总能保持着高效率与一种属于年轻人的朝气。
王翔所在的团队里年轻人很多,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我挺喜欢这样的氛围,一群人在一起干事,朝气还是第一位的。”王翔说。不到40岁的他在团队里已经是“老将”了,当今我国航天人才队伍的年轻化趋势可见一斑。
在谈及清华毕业生在航天领域的表现时,王翔表示,在航天系统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大,近几年投身航天的清华学子也越来越多,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很出色。
最后,对于想进入航天系统的年轻人,王翔表达了他的殷殷期待:本分一点、踏实一点。航天系统的容量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只要我们都踏实做事,把该干的事干好。
辅导员:热心的师兄
关于辅导员制度,王翔觉得,辅导员作为师兄的角色,对于本科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会有不小的帮助。“辅导员都是刚刚本科毕业的,对同学们正在经历的有着切身的体会。和老师的角色不同,辅导员更能对学生的问题感同身受。学生的想法拿来和辅导员交流交流,是会有不少收获的。”
对于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因素促成您选择当一名辅导员的”,王翔谦虚地说,自己最初也没有打算当辅导员,只是因为比较踏实,又希望能为大家做点实事,于是就当上了。
谈到自己的两年辅导员经历,王翔觉得这段经历对他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做辅导员,就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别人。也许,这让我处理事情更加完善,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增强了责任感吧。”
(本文部分参考了中国航天报社通讯《“力”托神八鹏路翱“翔”》)
(清华新闻网11月1日电)
供稿:学生部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