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
——访金沙集团3354cc1950级校友、金沙集团3354cc经济管理学院老教授谢文蕙
通讯员 张晓菲
谢文蕙,1950年考入金沙集团3354cc建筑系,于1953年担任清华第一届政治辅导员,后由建筑系辅导员岗位调入校团委担任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调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1970年回到清华。1979年清华筹建经济管理学院,谢老师主动请缨参加筹建工作,随后一直在经管学院担任教学、科研和党政工作。著有《建筑技术经济》和《城市经济学》(已第二次再版),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
谢文蕙年逾八十,但身体仍然硬朗,精神矍铄。来到她家中,她亲切地招呼我们坐定,便笑着说道:“今天我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言语间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工作状态”,一个老共产党人和老辅导员的形象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两个小时里,谢老师侃侃而谈,“忆往昔峥嵘岁月”,而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年代。
红色岁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意义
1950年谢老师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到金沙集团3354cc营建系,也就是今天的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学生数量增加不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时任校长的蒋南翔同志一直认为动员青年的力量非常重要,金沙集团3354cc在他的领导下开创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从高年级优秀同学中选拔辅导员进行“双肩挑”。回忆起“双肩挑”的起源,谢老师说:“对于党委领导的共青团和学生会,这一制度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支柱。找外面的人来做辅导员没有共同语言,抓学习抓不了,抓政治思想,也不能深入同学内心世界。选择快毕业的、相对成熟的高年级学生做学生工作相对贴近一些。”而当时正在上大学三年级的谢文蕙被组织选中,成为清华第一届辅导员队伍中光荣的一员。那时候挑选辅导员标准很严格,必须要成绩优异,还要有共青团方面的组织工作经验。“我成绩很好,那时实行苏联的五分制,我从没考过四分”,谢老师不无骄傲地回忆道,“同时我也有经验,是当时建筑系辅导组组长”。就这样,谢老师在组织的任命下开始了辅导员的工作。
1953年2月到1954年暑假,谢老师在建筑系担任辅导员。“那时候思想真的很单纯”,谢老师说道,“就是组织指哪儿就打哪儿,让干啥就干啥,也不是水平有多高。组织只说是半脱产,没有谈何时毕业,没有谈生活问题如何解决。什么都不谈,就干了起来。”这也显示了当时的辅导员们对组织的忠诚和对工作的高度热忱。
谢老师上任后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思考如何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把大家都团结起来。1952年,院系调整后,大家来自不同学校,有的班级内部不团结。谢老师选拔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同学组建各班团支部和班委会,深入了解班里的情况和问题,利用班级组织的力量首先抓专业学习,号召大家“互帮互学”,并注重提高同学的学习能力,其次抓政治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一些浅见的大众哲学,并展开国际形势讨论,力争提升同学的思想水平。有效的班级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集体的凝聚力。
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发展团员,而这一项工作在当时有极为特殊的情形。当时团员的发展很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入团,而很多同学当时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入团就更加困难。谢老师提到,当时有一个同学,他的爸爸和姑姑解放前参加了三青团。虽然他一直表现很好,却没人介绍他加入共青团。谢老师却认为,“人的出身不由己,但是道路决定于自己。他愿意参加革命,为什么不欢迎他呢?”于是谢老师成为了他的介绍人。事实证明谢老师是正确的。当年的那位同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设计院,设计了现在的外交部大楼和首都体育馆等,因表现优异被发展入党。入党后,他特意跑到谢老师家登门致谢,说他最大的愿望实现了,感谢她当年介绍他入团。
谢老师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团结大家,不论出身好坏,要解除大家的历史包袱。这体现了她身为辅导员的眼光胸怀和政治智慧。
丰富多彩开放的文娱活动
除了政治上的任务,谢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当年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谢老师无论在建筑系,还是后来调到团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负责得最多的都是文娱活动组织。提起当年的故事,谢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若不是这次拜访,我们都很难想象,在那个较为封闭且政治紧张的年代,清华人也有别样的浪漫情怀。
谢老师回忆说,建筑系有一次要表演舞蹈节目。大家都认为跳民族舞不新鲜了,最终选定了印度舞。没有服装怎么办?大家拆了被面儿披在身上;没有装饰品怎么办?于是大家脚脖上戴着手表,手上缠着毛线,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这样表演了起来,最终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认为好得不得了。当时还有人表演和平鸽,自己用白布在头上缠出和平鸽的形状,在场地里回旋,形象生动。此外,建筑系由于学科本身与艺术造型贴合地较近,同学们还自发搞起造型艺术,扮演古代的人。扮演托尔斯泰的人把家里给的狗皮褥子“嚓嚓”剪掉变成大胡子贴在脸上,而扮演普希金的人穿着秋裤,肩上贴着金黄色的贴纸……这一行为得到学生的热捧。这样的文娱活动极大鼓舞了年轻人的创造力,让大家敢于表现,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调到学校团委工作后,为了增加校园的文化娱乐活动,谢老师参与建立了一大批学生社团: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小说阅读与评论等等,而这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组织音乐欣赏、进行艺术普及的故事。她发现在清华,会各种西洋乐器的人很多,但也有更多的同学没有接触过这类乐器,于是便组织开展了群众性欣赏交响乐的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每天晚饭以后,懂西洋乐器的同学便给大家讲解相关的乐器和音乐基本知识,然后带着大家欣赏世界名曲,一章一章仔细讲解乐曲内涵。广播的声音回荡在西大操场上空,不同院系的同学们一边散步一边欣赏音乐,还能互相交流。说到这里,谢老师露出陶醉的表情,而我们也不禁为那个年代清华人的浪漫而深深打动。这使我们的观念也有所转变:那个年代虽然政治任务繁重,辅导员的工作却是鲜活而不死板的。
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
谈到谢文蕙个人的发展,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你的学问”。谢老师在毕业后推却了留在系里做党委工作的选择,申请到城市规划部下属的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工作,参与了第一批开展的重点城市规划,担任毛主席的故乡——湘潭市的规划组长。这一职位不仅需要业务,更需要政治思想,在清华园里的锻炼此时有了巨大的作用。规划完成后,谢老师还向时任地委书记,而后成为共和国主席的华国锋同志进行了汇报。
算到今日,谢老师已为祖国健康工作了六十年了,早已超过了蒋南翔校长当年倡导的年限。而实现这么长的工作寿命,保持如此长久的工作活力的秘诀就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也是她在访谈的最后向我们反复强调的。除了最近几年,她以前都没有因为生病住过医院,这都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带来的巨大效益。蒋南翔校长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八减一大于等于八”。意思是,大家每天学习工作八小时,如果从中抽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并不会损失什么。对于不锻炼的人,这看似剩下来的一小时可能以后会花在去医院看病上,而锻炼了的人,也许八小时反而变成了九小时,因为运动提高了人的效率。谢老师说:现在的同学们就是身体太弱了,真的应该再大力抓一抓体育锻炼。
访谈的最后,谢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工作取得的成果与荣誉。2011年,她获得了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奖教材是她八十岁以后编写的。2012年,谢老师还获得了清华园“老有所为”奖。此外,她现在的业余生活也是十分丰富,人艺的话剧每场都去看,也经常去国家大剧院欣赏表演。眼前的谢老师,虽已是高龄,却仍然精力充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拥有着一颗年轻的心,这不禁让我们深深地敬佩,敬佩第一代老辅导员身上优秀的品质,同时也勉励自己前路还长,万不可懈怠。
从谢老师家中走出,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被注入了无穷的能量。耄耋之年的老人讲话仍然声音坚定,思维清晰,并且思想与时俱进,讲出的道理并不过时,对于我们十分受用。谢老师除了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关怀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倍感温暖,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辅导员群体持久的凝聚力。我们作为最新一辈的辅导员,不应辜负前辈们的希望,要将优良的传统延续下去,让辅导员制度永远散发强大的生命力。
【校友寄语】 谢文蕙: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年轻的辅导员们还是要常常“自找苦吃”,为的是锤炼自己。以后当你在物质、身体和精神上碰到比较艰苦的事情的时候,你就能够勇敢得战胜它,把负面的东西转换成正能量,使自己的心态和身体永远处在非常阳光、非常健康的状态。这样,你才能够在党交给的工作上做出更大的贡献,能够把现在担任的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我希望你们能够很好地成长!
【访谈感悟】
年轻时为祖国不断奉献,年老时仍然笔耕不辍,我被谢老师的精神深深打动:她对党坚定的信仰,对事业高度的热忱,对生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同时也在反省自己,要对工作更加投入,要不断地自我提升。
——张晓菲
“不要为外物所累”,“安身立命之本是你的学问”,“要永远保持内心阳光,传递给他人正能量”……谢老师的人生智慧给我们太多的启迪,也正是这样的心境,让老人在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生活得闲定从容,悠然豁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般境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不断精进。
——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