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科技园创建十五年 - 正文

清华科技园: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作为金沙集团3354cc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之一,清华科技园从1994年启动建设,不仅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建设成典雅现代的商业办公空间集群,更打造出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频繁的科技园区。如今这里聚集了数十家世界知名的研发机构,数百家朝气蓬勃的创业企业,数千项先进实用的专利成果,数万名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创新成就卓著,经济贡献斐然。

  15年来清华科技园是如何配合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成为金沙集团3354cc领先国家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推手、带动科技及社会进步的呢?近日,本报专访了清华科技园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

聚集核心技术 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

——访清华科技园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

  《新清华》:世界各国的科技园区不是由政府经营就是由非营利组织推动,这与中国的大学科技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没有先例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清华科技园这15年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徐井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席卷中国,从一开始,科技园的命运便与整个社会的进程息息相关。这其中既有传统业务的继承,也有创新业务的开拓,几乎没有一个全面的样板可以仿造,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并且持续走下去。

  这条路的探索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建设起步期。“搭台、铺路,架桥”,创建清华科技园并积极探索其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确立了园区功能定位——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完成起步期空间建设并启动软环境内容建设,公司经营团队逐步形成。在科技园主体园区的建设思路上,我们提出了“滚动发展+引资”的模式,大大加快了科技园发展的速度。这一步的完成是在1999年。

  第二阶段是初步成型期。在2000年到2005年的这段时间,清华科技园提出并实施“国际化、支撑平台和辐射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主体园区建设和经营目标,并初步形成跨地区分园和基地网络,推动创新服务体系和客户关系体系建设,积极实践商业地产和科技投资业务。具体承担科技园建设运营的公司——启迪股份公司“一主两翼,分阶段协调发展”的业务架构和“心存感激、脚踏实地、眼望未来”的企业文化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是“发展完善期”。时间从2006年到2011年。如今,清华科技园已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启迪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知名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商;在房地产业务上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地产开发商;科技投资业务在某些特定产业领域的投资能力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基金管理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

  回首15年走过的道路,我坚信,中国的大学科技园一定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作出重要贡献,因为我们通过对创新要素与创新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条甚至比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更能够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各种创新要素协同共赢的模式,建设并完善推动区域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

  《新清华》:清华科技园在15年的历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徐井宏:当年我们推出了三大战略,其中一个战略叫辐射发展战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辐射发展的模式,并陆续采用了一些运作模式来推动。这些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开发模式,就是像在北京一样,在其他地区拿一块土地建设,然后招商引资,这种模式在一些地区具备可行性,但是其可复制性很弱,周期很长,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第二种是输出管理方式,但可复制性也存在壁垒,毕竟还需要一支迅速扩大的团队能够对更广泛的客户发挥作用,也会很缓慢。我们现在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叫服务输出模式。核心理念是突破园区的概念,向所有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开放。

  科技园的客户就是企业,它的价值就是对企业产生增值。每个科技园(分园)都有数量不等的企业,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已经形成的资源、要素和经验成功输出,帮助更多的企业成长,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所以我们把15年来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服务纳入到一个网络体系,通过网络这个最现代化的平台为更广泛的科技企业服务。最近这个网络体系——“启迪在线”升级版将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标志着清华科技园2008年启动的线上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希望这个网能够成为中国创新型科技企业真正的朋友,能够带动创新型科技企业服务行业整体发展,为中国开拓出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

  《新清华》:您考察过世界上很多高科技园区,您认为,与美国硅谷等国外的高新科技园区相比,清华科技园在运营和管理模式上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徐井宏:国际上科技园很多,硅谷有硅谷的模式,剑桥有剑桥的模式,台湾的新竹也有属于自己的模式,但都不是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园。大学作为主体来办科技园,中国走在了前面。在中国,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大多数科技成果一定要通过技术转化才能推向企业,要通过“产学研”的模式来实现,而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在中国建科技园比在国外难。在发达国家,市场资源非常充足,企业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周边环境就足以帮助你实现。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不足,所以要营造局部环境。比如在硅谷,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如果有一些好的idea,就会衍生出一些公司,但大学和教授不用去办公司,而是经由社会去办,大学只是参与和推动者。在硅谷相当于从金沙集团3354cc到八达岭这么长的区间,有一条高速公路把所有的企业都串起来,大学、风险投资公司遍布其间,在那么大的空间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而我们只能在清华科技园这几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聚集各种资源。在这点上,清华的作用不亚于斯坦福。

  《新清华》:您谈到了如何为技术转化创造一个区域环境。大学科技园面临自身生存与服务两大任务,清华科技园怎样认识和处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徐井宏:硬环境是主体园区的空间环境建设,软环境是我们提供的服务和扶持。硬环境和软环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今天的清华科技园收入主要来自硬环境,但将来科技园的含金量最终将体现在软环境。我们把硬环境和软环境成功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园区支撑体系好、项目成功率高,具备这样水平的软环境便会提升物业的价值。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是捆绑起来发展的,不是仅仅做硬环境或者软环境,只做硬环境就是房地产,只做软环境又很难形成持续发展的模式。我们的第一个阶段是软环境造势,硬环境挣钱,软环境是投入;第二个阶段是软环境不赔钱,硬环境挣钱,软环境通过服务、投资折算下来能持平,软环境吸引过来的政府支持足以把我们的投入填平,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是全国最领先的;第三个阶段,我们要在科技园内打造出世界级的公司。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一定是齐头并进双丰收的。

  ■ 链接

  国际科技园区行业的知名品牌

  作为我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科技园创建15年来,吸引和孵化企业1000余家,聚集国际或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数百项,研发人员达3万余人,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000件,获批准专利近1500件,主园区企业年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园区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清华科技园不仅被认定为我国目前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而且被国际科技园界公认为最好的科技园区之一,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园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

  来源:《新清华》 第1783期

2009年12月14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