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虽去,精魂长存—清华师生追思钱学森
《文汇报》2009-11-1 王乐
堪称“化境”的大学问
“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金沙集团3354cc工程力学系主任、长江特聘教授郑泉水,今天一天都在参加学术会议。下午1时,当他从清华校长办公室知道钱学森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整个人呆住了。
“钱老作为大科学家,所做出的成就,让我们这批后辈学人‘高山仰止’。”郑泉水教授告诉记者,钱学森先生的学术眼界开阔、眼光独到,在有些问题上甚至比别人超前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但事实上,钱学森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小尺度条件’下的研究。”常规力学研究是基于宏观实验下的研究,但在极端条件下,诸如高速、高温条件下,实验可能无法进行。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就创立了物理力学,在中科院物理力学研究室,作为所长的他还身体力行负责研究室工作,就是希冀突破这一瓶颈。“从这一点上来说,钱学森先生比1960年代的‘纳米技术之父’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菲曼还要早10年。”
“钱老的学问,可不是一般的境界。”一件与钱学森交往过程中的小事,让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记住了大半辈子。当年在和钱学森一起工作、研究时,王永志曾随手拿出一篇其他学者撰写的论文,钱学森通览一遍后提出“论文的结果有歧义”。几经推敲计算,王永志发现钱学森说得“一针见血”。“雄厚的基础,高超的学问,也许只能用‘化境’才可形容。”
一生心系领军人才培养
“就在钱老去世前几天,他还不住地向儿子钱永刚教授询问‘钱学森力学班’的情况。”作为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说及此几近哽咽。“力学班需要钱老的呵护啊,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对人才培养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理解。钱老的离开是不可挽回、无法弥补的损失啊!”
1957年,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倡导下,清华建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这就是清华力学工程系的前身。研究班对国内力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8年上半年,郑泉水教授和钱老的博士生、前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两院院士郑哲敏想以“力学班”的模式培育“工程科学领袖”,钱学森即表示非常支持,并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力学班”。今年9月,清华一年级本科生中的29人成为了首届“钱学森力学班”学子,他们将向钱老生前的人才培养目标——“领军级科学家”进发。
“既拥有雄厚基础,又具备创新能力,可当我们以巨大的热情,试图进一步实践钱老的理念时,他却永远地走了。”郑泉水教授叹息道,精神灯塔熄灭,让后辈“年轻人”怎能不悲哀呢?
今天我们是最伤心的人
今天中午时分,29名“钱学森力学班”学子通过短信与电话方式,知道了大师仙逝的消息。“在进大学前,我就知道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以钱老名字命名的力学班,也将此作为自己的目标。”2009级“力学班”学子娄晶告诉记者,“今天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我们是最伤心的人”。
虽在清华只上了两个月的课,但娄晶似乎和钱老又走近了很多。“在力学概论课上,朱克勤老师经常会给我们看各种资料和图片,告诉我们钱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对国家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钱老在科研工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时间已入夜,但在水木清华BBS上,清华学子久久不愿离去。“校友爷爷,一路走好!”“钱老,默默祝福你!”……成百上千的学子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位70多年前的学长送行。临睡前,张朝晖给记者发来短信——“斯人已去,但前辈的精魂长存!新一代的清华人,又该以怎样的行动,告慰我们远去的大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