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 - 正文

在实践中探索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

──在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报告

(2010年7月8日)

●校长 顾秉林

  一年前的今天,我们隆重举行了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一年来,全校紧密围绕 “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有成效的讨论,为学校谋发展、为国家话未来。

  就在我们举行教育工作讨论会的这一年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泛征求意见并即将颁布,这两个重要文件和此前已经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都一再强调,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我校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实是在学校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对我校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我对讨论会的基本情况作一总结,就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基本情况

  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是百年校庆前全校参与的重要活动,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围绕讨论会的主题,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深入讨论。

  针对若干宏观、共性的问题,学校组织了18次专题研讨,内容涉及学情分析、博士生培养、就业引导、文化素质教育、高水平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文科学生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绿色教育、教书育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参会人数超过2000人次。

  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各院系积极结合本院系、本学科的实际,召开了不同范围的研讨会,开展了毕业生调查和业界调研,形成了本院系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各部门和相关单位也结合学校不同方面工作的特点,围绕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上周,学校召开院系总结交流会,就本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讨论会的一个创新之举是专门成立了“专题研究组”,由来自全校 28个院系及教育研究和管理部门的 60位教授、专家组成,多位院士、教学名师、院长系主任等亲自参与,按照使命战略、人才培养和制度机制等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总体看来,这次讨论会呈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参与广泛,确实成为了一个 “集思广益会”。讨论会期间,不仅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调研、讨论等各项活动,而且邀请了各地校友以至中学校长等参加讨论,还开展了全校性的征文,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二是主题明确,确实成为了一个 “战略研讨会”。经过深入讨论,大家面向国家、社会的战略需求和清华新百年的发展,对坚持人才培养为学校根本任务、应努力把多种办学优势汇聚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等,进一步取得了共识。三是边议边行,确实成为了一个 “行动策划会”。讨论会进行过程中,很多院系、部门结合研讨,明确改革目标、制订政策措施,积极进行改革探索,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闭幕,集中的主题研讨活动将告一段落。今年下半年,学校将继续组织力量,全面总结这次讨论会的成果,最终形成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论文集、专题研究组的研究报告、学校及院系人才培养白皮书。全校各院系、各部门都要认真做好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后续工作,把讨论会的成果落到实处。

  二、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百年不动摇

  在开幕式的报告中,我重点阐述了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谈到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 “常讲常新”的话题。一年来的讨论表明,全校对这个基本办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共识。大家认为,面向清华新的百年,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这既需要理念上的坚守与发展,也需要实践上的积极探索与超越。

  实际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原初使命与任务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如今却成为需要不断强化和强调的问题呢?我想首先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及大学功能的拓展。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推动大学拓展职能,教书育人成为大学承担的众多职能中的一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成为对大学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工作。大学既迎来了知识、技术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也面对着来自市场、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承受着来自校园内外的要求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压力。“变革”因此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界使用最频繁的词。然而,当变革已成为常态的时候,身处变革漩涡中的大学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着眼长远发展,坚守核心使命。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所说,在人类社会的各种创造中,没有任何机构比大学更经得起漫长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大学之所以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长存,正是由于大学承载着人类精神繁衍、社会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通过培养人才,使人类智识薪火相传,是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和永恒价值,是我们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坚守的大学根本任务。

  当然,“坚守”不等于墨守成规。坚持以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也必须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只有充分地“发展”,才能更好地“坚守”。在这里,“发展”具有多重涵义,不仅是指目标,也指实现目标的途径。正是因为发展,现代大学已成为知识密集的“才智之城”,成为促进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中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坚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要削弱或贬低大学所承载的其它各项职能,而是要充分运用大学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多种资源,把多种办学优势汇聚和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长期以来,我们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进程中,形成并发展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比如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优势、高素质师资队伍的优势、大规模科学研究的优势、高层次国际交流的优势、高质量后勤保障的优势等等,这些办学优势本应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必需。因此,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和形成多种办学优势的同时,自觉地、主动地、优先地将这些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而内在的要求。必须看到,这种优势转化并不能自动实现,要靠我们有意识地、花大气力地推动。忽视优势转化,我们追求的可能就是一种 “失去灵魂的卓越”;实现了优势转化,我们就有可能追求到 “坚守灵魂的卓越”。

  转化优势、坚守理念,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我们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几位教授在代表研究组的发言中,就归纳了很多困扰和影响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应该说,对于有些问题,大家的意见也还不够统一,很多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次讨论会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目标的同一与认识的多元同时共存,清华新百年的发展要求多样性思维的碰撞,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需要在激烈的讨论中生成。我们必须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勇于超越。我们要坚持思行结合,将 “如何认识”的讨论和 “如何落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努力使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质量跨上新的台阶。

  三、在实践中探索与形成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

  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清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新的百年,迈向世界一流的金沙集团3354cc要致力于在核心知识领域创造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涵养和培育人才。为此,我们要努力创造积极健康、和谐包容、适应不同人才成长需求的教育环境,为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强化 “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富于启发和挑战性的通识与专业学习及实践,使学生的天赋潜能、人格修养及社会化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视野广阔、基础宽厚、勇于探索,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德才兼备的治学、治业、治国英才,服务民族复兴,造福人类社会。

  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要在新百年的办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和逐步形成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当前,要认真总结这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成果,切实抓好 “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任务”的落实。

  首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要落实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

  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金沙集团3354cc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艰巨任务。在这一总的培养目标下,要主动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明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招生规模与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从培养层次上看,本科教育现阶段要继续实施并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探索更加适应国家社会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通识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硕士教育目前要在学术型和应用型并举的同时,更加注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博士教育要以培养各学科的未来学者为主要目标,着力提高质量,使他们首先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

  从不同学科看,在基础学科方面,我们已开始实施了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建立了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等,构筑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发挥优秀“领跑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在工程学科方面,要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研究和推动新时期我校工程教育改革,着重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工程领域的后备帅才,持续保持我校的工科领先优势;在文科院系中,通过本次教育讨论会,已在文科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达成共识,将以个性化培养工作为引领,带动文科各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还要注意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鼓励探索更加灵活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二,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要落实在大力推动优势转化上。

  大力推动优势转化,努力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是今后一个时期全方位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战略。我们要在继续大幅提升各方面办学优势的同时,特别注重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要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创新人才的孕育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凝练前沿及交叉学科方向,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足的创新空间;汇聚一流学者,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高水平的导师和“教练”;搭建坚实的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实践条件;推动多样化学术交流,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

  在这次讨论会期间正式实施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是实现优势转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我们把百年老建筑“清华学堂”的精神文化和场地空间优势、具有浓厚学术兴趣和研究潜力的生源优势、国际一流学者领衔的师资优势等汇聚到一起,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又如,去年结束的第16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提出的 “顶天、立地、树人”,进一步明确了清华科研工作的优势要转化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再如,我们大力开拓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对人才培养的支持,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暑期学校、实验室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选派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访问和交流,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前沿,鼓励学生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研究工作,尽快融入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的学术群体。到百年校庆时,本科生中将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学期间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切实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还有,我们要充分发挥清华校园建设的优势,继续大力推动“绿色大学”建设,抓好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等各方面工作,构建和谐校园,使清华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的社区。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周期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从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继续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多样化的优秀生源选拔机制,保持高质量的生源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引导,为广大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并注重反馈校友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教育研究院最近进行的一项调研还表明,课外学术活动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继续抓好第一、第二两个课堂的结合,发挥好我校率先设立的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作用,实施好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的累进支持计划,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要落实在体制机制改革上。

  优势转化要有一定的体制机制做保障,才能有效实施。我们要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深入研究和遵循现代教育规律,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着力破除学校现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制约与障碍,系统推进一系列重要改革创新。要努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机制,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关注所有教师的发展,使清华不但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高地,更是优秀人才辈出的沃土。要认真研究教师激励和评价的机制和政策,充分肯定教师们为提高课程质量所作的努力和指导学生的辛勤付出,鼓励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投入,比如开设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为本科生提供学业指导等。要改变以论文发表数量及争取研究经费多少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支持教师们从容地潜心高水平研究,在学生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只有教师能够仰望星空,才有学生的思想驰骋。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曾撰写《学术的反思》一文,论述了四种学术:发现的学术、集成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他特别强调了教学也是一种学术,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终身的挑战。好教师鼓励主动而不是被动式的学习,他们能够激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我们也要研究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本次讨论会上,很多教师提出了对学分绩的不同看法,如学分绩对本科生的导向作用过强、弱化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该取消学分绩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不应简单地取消学分绩,而是要系统地研究和推动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学分绩的结果要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全面素养,而不是仅仅反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为此,我们要推动课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探讨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结构的重新设计,尤其是增加对于能力、素养的培养和评价,通过更富挑战性和多元化的环节,例如开放式课题研究、讨论、书面和口头报告、答辩等,更加全面科学地培养和考察学生。在目前学分绩评价还不够完善的时候,也希望我们的教师在学生免试推研和奖学金评定等环节上,不要唯学分绩论,而是真正花功夫来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这个问题,会议闭幕后,学校将组织进行专题研究。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学校积极鼓励各院系自主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试验,自下而上地凝聚和提炼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形成全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多种模式。在本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中,学校确定经管学院为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他们已经率先推出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其中特别强调通识教育和个性发展。他们认为,通识教育既不是为专业教育打基础,也不是为专业教育做补充;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眼前的就业,而是为了学生一生的获益。在他们的改革方案中,特别加强三项基础技能,即中文、英语和数学,构建了相应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用10门课程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个性发展方面,他们也推出了新的举措,比如在规定的140学分中留出 20学分的 “任选课”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学位或辅修的机会;针对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不同导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我们希望,各院系都来更加主动地、创造性地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问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大胆探索实践。学校各部处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院系的改革,帮助院系协调好多种关系,为履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最后,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要落实在大学文化和校风学风建设上。

  大学是文化精英汇集之地,大学的文化特色是大学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大学文化的中心目标应该是文化育人。大学文化的构建,要更多落实到育人体系的进步;大学文化的发展,要更多依靠学生的参与。惟其如此,大学文化才能够真正得到确立、传承和发扬。

  金沙集团3354cc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传统。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到“行胜于言”的校风;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会通理念,到“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实践精神;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和“我愿以身许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无不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主题,都是清华百年来宝贵的文化财富。

  新百年的人才培养要继续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塑造精神气质,发展完整人格,具有高远的目标、广阔的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的习惯,富有学识和智慧,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为胸怀、学识与责任感兼具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保持良好的学风,首先要有良好的教风。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环节,要激励广大教师以教学为责、以教学为乐、以教学为荣,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坚决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尊重差异,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符的良好学术道德风气。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而一流的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根本。让我们吸收古今中外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的精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清华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以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即将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清华的百年华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清华人更大的贡献!

2010年07月19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