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学生先进班集体 - 正文

新闻61: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2006年的夏天,我们在清华校园里相逢。28个人,28段弧,共同组成了新闻61这个完整的圆。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不知不觉中新闻61已经牵手走过了2年半的时间。回忆中储藏的是班上每个同学的笑脸和在班集体中收获的开心。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大一的感情建设形成了班级凝聚力;大二学习与学术并行,增强了每位同学的专业技能;而大三则是职业规划先行,进行了承前启后的“中期评估”和“就业、读研、出国交流会”。通过多主题、有目标的班级建设,集个人特色与集体特色为一体,形成了新闻61独特的性格与氛围——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我们既有活泼开朗创新的一面,又有在墨色书香中展现沉稳气质的一面。

  如果说新闻61优良的学习氛围是静的话,那么跳动在每位同学身上各不一样的音符则组成了一支动感十足的交响曲——蒋肖斌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熟读了《诗经》、《史记》等古典名著,还能吟诗作对;山东出侠女,来自山东的侯鹏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子;静水流深是济南女生郑佩的写照;齐齐哈尔的刘梦泽长在北国冰雪聪明,却也有南国女子的细腻;乔治东则永远是那个保护着所有人的人,他热情而善良,周到而富有责任感;任姣洁从大一开始修经管双学位,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她却用十倍的努力与坚持一步一步践行着自己的选择;李伯亮睿智而博学,认真而可爱,你总能看到他在课上或者课后和老师认真地商讨学术问题;来自马来西亚的欧阳姗姗跟随着国内的同学参加实践、支教,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大好河山……总之,每个同学都有一种个性,他们在积极的人生中,划下了与众不同的人生痕迹。

  如果说新闻61踏实的班级性格是静的话,那么在聚会上、在院校社团组织中、在运动场上,新闻61每位同学的英姿则是一幅幅跃动的青春画面——李骐芳瘦瘦弱弱的,但是热爱摄影的她却扛着男生拿着都十分吃力的摄像机在拍摄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清锋明辩上,郑佩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灵敏的口才“舌战群雄”,尽显巾帼风采;张俊逸、陈欢、蒋肖斌、许晓雯结成“战无不胜”羽毛球队参加院内羽毛球赛,与师兄师姐们同台竞技……

  在动静的结合中,我们走过了大学大部分的时光,手紧紧握在一起,心也依依相偎。张俊逸说:“如果没有新闻61,我不知会是在哪里。”许晓雯说:“新闻61永远是我心中最重要的集体。”

  初相逢,永远在一起

  初来清华园,大家都很想家。从没离开过家乡的曹晓阳有点不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班里的同学知道了,大家便叽叽喳喳商量怎样给他带去温暖和慰藉。于是在班长乔治东的带领下,同学们将一大包旺旺仙贝送到了他手中,并且轻声细语地安慰晓阳。感动顿时灌满了晓阳的心,瞬间,他觉得在这个温暖的班集体中,有这么多兄弟姐妹们的陪伴便不会孤独。

  确实,身处新闻61,没有人是孤单的。我们初相逢,便有了一种永远会在一起的深深情谊。在相濡以沫的情感中,我们一起走过了人生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清华园里,男生节和女生节从来都是每年最热闹的两天。“今晚气氛的热烈程度,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这次男生节实为震撼人心之壮举。虽然没有流泪,但我真的很感动。”曹晓阳回忆起在清华园里度过的第一个男生节时,眼里泛起了闪光的花。

  男生少,所以个个都是宝。2006年11月12日晚7时许,新闻61班24位女生在校外“阿建火锅城”为仅有的5位男生(包括留学生)庆祝男生节。北京的冬夜寒风凛冽,火锅店内辣香弥漫,暖意洋洋。29位同学围绕三张并齐的桌子紧密地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大快朵颐。聚餐过程中,同学们做起了“大冒险”的游戏,男生们吃到了不少苦头。“吃亏是福!”苏文龙说,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聚餐快要结束时,女生们赠给5位男生特制的小礼物——五张过塑的照片剪贴,内嵌缤纷秋叶,有银杏叶、睡莲叶、一串红等,形式多样,玲珑精致,令男生们既感动又兴奋。

  礼尚往来,新闻61的男生给女生们打造的第一个女生节也成为了她们那么多的“第一次”中最美的感动。

  大一下学期开学之后即是女生节,于是,在寒假的时候,5个男生就开始筹划怎么给23个女生带去惊喜和感动。头脑风暴了许久,男生们商定,要给女生做一个精美的海报。计划一定,乔治东就勇敢地担当起重任。于是,艰辛的摸索过程由此开始。假期开始前乔治东去图书馆把能借的书都借了回来,寒假的时候背着一大包书就上了火车。过年时家人在一起庆祝,他却还是在一旁努力地研究。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个月后,乔治东已经能很娴熟地运用软件的各种功能,于是,送给女生的礼物也“应运而生”。除了由乔治东一人担当的海报礼物,男生们利用天时地利,各自从家乡给女生们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特产。于是,陕西的水晶饼、内蒙的牛肉干、湖北的糕点、北京的果脯在女生节那天晚上都汇聚到了新闻61女生的宿舍中。

  班里的男生少,但是体育比赛我们一项也没有落下。新生赤足运动会上,李骐芳跳远、姚喆跑1500、任姣洁竞走……能参加的项目我们都参加了。即使不擅长,即使已经满脸是汗,但运动员在场上坚持不懈,场下的拉拉队则跟着他们在奔跑、呐喊与加油。因为不论成绩,重在参与,更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写着“新闻61”这个大家都热爱的标签!

  大一开始写的班级日志上,记载着每个同学在大学生活里的点滴感触。快乐一起分享,忧伤有人倾听。“在大学最好的时光里,遇上新闻61这样一个最好的班集体,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不知会在哪里。”汶川大地震,张俊逸的家乡四川江油成为了重灾区。地震后灾区内断水断电,通讯中断。联系不上爸爸妈妈,俊逸急得在课上也不由自主地掉泪。这时候,我们全班同学都站在了她的身边默默地支持她。为了让她平静心情,班委安排张俊逸寝室的同学轮流联系她的父母亲。终于,得知了家人都很平安,张俊逸的心情才有了一些平复。但是,毕竟江油是她的故乡,父母亲平安,故乡却在灾难的笼罩之中。这个十分瘦弱的女孩参加了义务献血,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为家乡江油募集各种捐款或者物资。为了能够为家乡带去更多的帮助,张俊逸到处“奔走”,瘦小的她在这一刻变得如此坚强。这时,新闻61也给她送去了关怀——献血后,我们给她送去许多补血的食品;学习上有些耽误,我们派同学给她讲解老师课上的内容;为了缓解她的担心,同学们轮流找她谈心……

  成大事业、上大舞台

  大一,初入新闻学院,新闻理想就开始深深扎根于每个同学的心田。“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做大事业,上大舞台”的种子也悄悄地在新闻61每位同学心中发芽、成长。“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这句话成为了同学们的共识,郑佩更加深刻地阐述了其涵义——“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人民也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人民的人”。在院长范敬宜爷爷的课上,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是责任;在李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深深地知道原来新闻人也是在见证和记录着历史;在李希光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明白怎么样用最短最简明的文字去传达讯息;在班主任董老师的关怀下,我们明白身为清华的学子,我们要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才不愧“清华”这个标签。

  在这种奉献精神的鼓舞下,新闻61的每位同学都志存高远,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2008年让我们对新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3•14事件发生后,外国媒体给我们抹黑让我们愤慨,我们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我们这一代新闻人要让中国出现一个世界性的媒体!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明白新闻人和解放军一样,也是那个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最前线的人!奥运会上,体育运动员在书写光荣与梦想,而中国的媒体人也在向全世界书写着中国的光荣与梦想。“这些历史事件,无一不让我们反思,要‘成大事业,上大舞台’,就必须有一种坚持真相的勇气,一种为民请命的情怀。”王涵咏总结说。然而,光谈理想是不够的。进入关键的大三学年,对于未来,每个人不免有些迷惘和彷徨。王涵咏说:“工作、读研还是出国,我们处在了人生的三岔路口。”针对这样一种状况,新闻61班委陈欢、刘梦泽和辅导员周桓宇商量,在大三的时候班级活动以职业规划为主题来进行。说干就干,在班委和辅导员的牵头下,新闻61的同学在大三上进行了“二对一”的中期评估(两个师兄师姐评估一个同学)。评估从成绩、学术、社会工作、实习等多方面展开,全面回顾每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帮助同学清晰地定位自己的发展,对同学的职业规划也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在中期评估的那个周末,在宏盟楼(新闻学院院馆)的学生活动室里,大家坦诚地说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陈欢说:“虽然中期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但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接下来,班委组织了三个分别以工作、读研和出国为主题的交流会,进一步扫除同学们职业规划中的一些盲点,也更深地理解了“成大事业、上大舞台”的意义,很多同学逐渐摸清了自己的方向,并开始为未来做必要的准备。

  墨色书香,学风优良

  宿舍柔和的灯光下经常映着一位女孩子消瘦的背影,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国富论》、《理想国》、《西方哲学史》、《光荣与梦想》,也不乏《论语》、《老子》、《乡土中国》、《断裂》三部曲……狭小的空间总是关不住爱书者的思绪,纵观古今,纤毫毕现,大一入学时李彬老师列出的百本书单伴随着我们从懵懂的孩子成长为独立思考的青年。用“墨色书香”这个词来形容新闻61人显得尤为贴切,“一推门就看见他们四个都在安静的看书。”一位师姐曾这样评价新闻61的同学们,陈欢同学的图书馆网站上清楚地写着她732本的借书记录,纪录片《大一》捕捉了一个个穿行在图书馆的新闻61人的身影。

  新闻61班成立两年来,一直坚持将国际国内头条新闻张贴在宿舍宣传栏上,并且将校内讲座信息也张贴在宣传栏上或发至同学们的邮箱,方便同学们随时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了解讲座信息,并根据自身情况和个人爱好,有针对性地参加讲座、汲取知识。此项服务由每届学习委员负责,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但都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就都有了两个思想。”“分享”是新闻61的关键词,也是这个关键词,撑起了新闻61独特的名片——读书会。从大一开始,读书会从一个每学期两次的读后交流发展成了每周一次的“媒介观察读书会”,近三年的历程记录的是每个人的成长。起初,影视主题和书籍主题这两项是读书会的主打产品,经过一年的发展,读书会逐渐形成了红色读书会和普通读书会结合的多元风格。大三伊始,同学们感觉到现有的读书会频率已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此外,同学们专业素质的提高带来了交流时政观点的强烈愿望,“媒介观察读书会”诞生了!张俊逸、李骐芳、许晓雯,这些起着带头作用的同学不仅每周准备一周新闻回顾分发给大家,并且将大家的评论整理为一本杂志,我们将它起名为《新闻学人》。

  就是这样一群新闻学人,成绩始终在学院中名列前茅,累计获得奖学金26项,更是获得了校级优良学风班的美誉。

  在前进的道路上当然也有坎坷和荆棘。进入大二后,电脑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网络游戏的诱惑探出头来,迟到的现象也出现了苗头。这时,陈欢组织全班同学草拟了《金沙集团3354cc新闻61班“学风建设”公约》,在班级内成立了学风监督小组(SIT),SIT是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各寝室负责人和其他部分班团骨干组成。对违反公约者,SIT可根据情况采取口头指出等方式,督促其及时改正;对屡犯者则重点说服,帮助其解决困难。《公约》包括课堂、自习、电脑、宿舍、信息披露等五则,详细规定了迟到早退、合理作息、理性面对网络、自习最佳时间等等具体细则。每个同学都在《公约》上签名,一张普通的纸代表的是新闻61一颗上进的心。

  生活有你们真精彩

  新闻61班的同学都身怀绝技,他们在班上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也成为了各个社团的骨干和精英。

  张天在话剧队已经将近三年了。大一还未开始,出演女主角的她就已经进入话剧队紧张地排练《紫荆花开》这部清华传奇。回忆起当时的表演,她动情地说:“我爱我的每一个角色,有时超过爱我自己。我一辈子都爱那个特定时空里的话剧队,虽然我不忍回头看那时自己的稚拙。”

  许晓雯来自黄梅戏的故乡安徽,从小跟着姥姥学戏,到了清华,她便加入了艺术团京剧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青衣表演生涯。舞台上的训练与表演让她深深地爱上了京剧:“完整地学完一段戏、参与演出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分,台上七分’;越深入学习,我越感到京剧表演艺术的博大精深,京剧演员的深厚功底。”

  游泳天才王丹薇、礼仪天使姚喆、钢琴女王韩丰、书法能手王涵咏……多才多艺的同学举不胜举,他们是80后全面发展的典型,是新闻61闪亮的星。

  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我们是新闻人。

  “我觉得,我们读书十余年,花的是全国纳税人的钱,我们要懂得回报,要为他们做一点事情。”刘梦泽同学在暑假实践总结会上说。记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只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事业。只有心怀天下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一学年的“北京胡同文化现象考察”、“上访村”实地暗访调查、上地医院医改试点情况调研;大二学年的苏家坨镇农民生产结构和生活状态调研、猪肉上涨对利益相关者影响情况、八家村外来务工者生存状况的调研。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我们班同学都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到的采访和社会调查知识,关心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在为他们谋利益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自己。

  每逢假期,新闻61人都用脚来丈量祖国的土地。川贵农村教育情况调研、深圳宝安区外来人口生存状况调研、内蒙古生态移民调研、江苏淮安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研……同学们将日常所学联系具体实际,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实地调研能力、回报了社会。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悲痛,但从悲痛中擦干眼泪,我们在想,我们到底能够做些什么?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大众传播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而灾民对于信息的渴求是那样的强烈,到底通过怎样的渠道、怎样进行传播才是危急情况下最有效的呢?这个问题使得王涵咏、刘梦泽、陈欢和张俊逸四位同学亲历重灾区,与灾民座谈,足迹踏遍了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绵阳、什邡、绵竹等众多灾区。“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以后要有出息,要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刘梦泽说。

  志愿是2008年的流行词。新闻61团支部超过80%的成员都参与到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在国家游泳中心、国际广播中心和奥运村等地担任志愿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团支部许晓雯同学在志愿者招募期即成为“骨干志愿者”;团支部王丹薇同学以志愿者的身份在水立方服务奥运健儿。另外,我们发挥专业优势,2名同学参与金沙集团3354cc志愿者刊物《志愿风》的采编工作,3名同学参与IBC场馆志愿者杂志《IBC人》的采编工作,2名同学参与IBC纪念册编辑工作,1名同学在志愿者影像采集和纪录片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奥运志愿者招募和培训阶段,我团支部成员表现积极,报名人数达到90%,还有7名同学为成为专业志愿者,接受了长达一年的专业知识培训。在奥运会、残奥会比赛时,团支部同学积极加入学院奥运工作小组,成为“志愿者的二次方”,为支部同学的激励保障、活动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杰出的表现使新闻61赢得了北京市“奥运先锋团支部”的荣誉称号。

  志愿的精神并不只是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会上集中展示,它更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新闻61的同学们走进了松堂临终关怀医院,与年迈的老人们交谈、陪他们玩皮球、给他们念报纸……一位老奶奶紧握着张俊逸的手,眼睛盯着这位给她讲故事的女孩子。“生命是最可贵的东西,当它要终结的时候,它值得我们去给它最后的意义和尊严。”张俊逸说。

  喝水不忘挖井人,是社会这个大家庭培养了我们,培养了我们这群将要掌握社会公器的新闻人,所以我们更要以知识为武器,用实践证明新时期青年的不屈脊梁!

  五湖四海结缘新闻61,携手走过三年的日子,我们将新闻61这个圆弧画得越来越圆、越来越美,只因为,“we are in, never out”!新闻61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大学成长的美妙乐曲,28个年轻人将充满信心走向未来。(供稿 学生部 编辑 崔凯)

2009年06月11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