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顾秉林:要让大学和社会更好结合
《科学时报》3-6
(本报记者 陈欢欢 祝魏玮/采访整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教育规划,肯定会对中国教育起促进作用。但真正解决教育改革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其他规律。比如我反对多校区办学,有人说工厂不就是越大越好吗?但大学不是企业,一定要按教育规律来。办分校的成本很昂贵,却很难达到和本部同一水平,这就产生了问题。
中国对教育的不满意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是如此。美国教育部长访华时曾对我表示,他很羡慕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很多出色的学生,美国很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都是华人。实际上,我国很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培养的学生很优秀。
纵观教育的发展史,高等教育一开始就是象牙塔式的,跟社会不接触,只是少数人的事。后来科学研究兴起了,德国的教育改革家洪堡提出教育和科研相结合,于是德国很快发展成了科学中心。到上世纪初,美国人提出新理论,认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结果美国的教育立刻快速发展起来。从这个理论的提出到现在100年了,这100年来教育的发展确实有很大进步,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又产生了不满意。这个时候要么产生新的理论,要么在原来的理论上继续改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教育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反思。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能在反思的大潮中率先拿出新方案,就会领导世界潮流。当然我们不可能返回象牙塔的阶段,而是要考虑如何把大学和社会结合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