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山到汶川:历史见证中国的改变
■经管学院 张照丹
2008年5月12日,我正在成都的一家公司实习,14点28分,我同所有惊慌失措的成都人一样从剧烈摇晃的高楼上逃了下来,那天似乎死里逃生的经历和那以后一段时间的生活每每想起都记忆犹新。多少次我们撑着绷紧的神经,在漫天传闻中寻找着安全的栖息点;多少次我们一起无眠于操场,轻微的晃动都让我们敏感的脆弱;多少次我们看着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死难者报道而以泪洗面悲痛不已,多少次我们感受着身边和远方所有国人的救灾努力而强烈体悟到中国人的力量……
在那段日子,好多同学离开了成都,回到了远方不会大晃小晃不断的安全的家中,我却选择了一直留下。别人问我为什么不走,我说我要留在这里,见证四川的胜利。是的,作为这场汶川地震的亲历者,虽然没有经历生离死别的切肤之痛,虽然也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之事,但是我却在那个离灾难具有特殊位置的城市里,得到了一份更真切的感悟和体会。
要问这份体会是什么?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还记得唐山大地震是发生在哪一年呢?是的,正是1976年。同样是惨绝人寰的特大劫难,一个发生在饱受政灾人祸的20世纪70年代,一个发生在今天,其间,正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星转斗移,沧海桑田,从唐山到汶川,同样是在一瞬间将美丽的家园夷为平地,同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赶到现场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同样是白衣天使奋不顾身的抢治伤员,同样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深入的比较,我们又会发现那么多的不一样。下面,我将用三个关键词来阐述我眼中的从唐山到汶川,中国的改变。
第一个关键词是公开。事实上,这次汶川大地震后不到半小时,新华社就发了灾情信息;中央电视台中断正常的节目播放,24 小时滚动直播汶川地震最新情况,以此为发端,一次惨烈空前的巨大震灾的真实场景,一场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特殊战役, 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媒介,实时原生地、立体多维地、客观真实地展现给了中国民众和国际社会。
而这一切,都是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所无法比拟的。那时候,对于那些累累尸骨和惘然亡魂,虽然亲人的哀恸呼天抢地,孤儿的成长艰辛备尝,但是新闻媒体和公共讲坛,并不能真诚坦然地予以祭奠。因为那是个特殊时期,1976年的中国,正处于“文革”的后期,“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当时的工作重点。当年的记者置身于惨痛的现场,被要求或者自觉地躲闪回避,而只知道求证着阶级友爱和人定胜天。甚至于对于死亡24万人这个数字,也是在唐山地震三年多后才第一次公布于世。
回首不幸需要当事者的勇气,直面创伤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32年的时空跨越,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阵痛,中国自然灾害信息公开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今天,汶川地震的报道,打开了中国新闻界灾难性报道的新的一页,在开放的新闻背后,屹立着一个开放的政府,在开放的政府背后,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在开放的社会背后,托起了一个开放包容、坚忍顽强、热情善良、团结一致的伟大民族。
第二个关键词,我把它取为:人本。尽管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这场大灾面前的表现无疑是值得骄傲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统驭于至高无上的“ 政治”之下, 都变成为了证明 “ 毛泽东思想的无穷威力”,“ 经过文化大革命战火洗礼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
而今天,我们亲眼见到,走进震灾现场的胡主席、温总理等共和国领袖们, 把他们对劫难巨创的惨痛写在脸上, 把他们对罹难同胞的哀痛化作泪水,把他们对劫后余生灾民的悲悯刻在心间, 把他们对动员举国共赴国难的天职扛在肩头;我们亲眼见到,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罹难的黎民百姓下半旗志哀;我们更亲身参与了那13亿中华儿女举哀同悲的三天国葬祭奠。这深刻的表明,共和国是在把她的公民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是在把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作国宝,是在把每一个家庭的安危当作国是,是在把每一个平民的尊严当作国格!
而这正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那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是付出半个世纪沉重代价换来的兴邦哲言。也是在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上,成为维系治国者与亿万苍生的纽带。当30年过去,历经磨难的中国蓦然回首时,发现一个大写的“人”字已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巍然挺立。
第三个关键词是开放。回顾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囿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条,地震发生后断然对世界宣布:中国拒绝外援。
而这一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惊喜的看见,大批国际救援资金和救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达灾区,来自多个国家的专业救援队接踵进入了灾区,数十家国际媒体的记者也被邀请进入灾区现场进行自由采访报道。
前所未有的开放,前所未有的坦诚。面对如此惨烈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国政府展现了一个伟大民族和负责任大国的开阔胸襟和开放视野,开放展现的是一种自信,自信来自于“底气”,而这种底气正是改革开放3O年来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强盛赋予我们的!
其实,对比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很多翻天覆地的中国改变。灵敏迅捷的应急反应,高效有序的救灾部署,凸显出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的重大进步;救援装备的现代化,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和救灾财物的充裕化,更充分显示出改革开放3O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巨大提高。还有,最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的是中国民间力量一一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崛起。那赈灾现场数万名志愿者活跃的身影,那高扬的数以百计的民间行业组织和NGO的旗帜,那社会各行各业已蔚然风气的各类义演募捐活动,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句国人并不陌生的政治口号,增添了人性光辉,物化了精神价值,赋予了时代色彩。
有人这样说到:对于这一次的地震,我们悲恸而不苦痛,哀伤而不绝望,关切而不惊慌,焦急而不失信心。因为,国家的进步已经成为佑民的天。而我也想说,世界,你看到了吗?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使交通为之堵塞的国家,是永远不会被打垮的!
注:此文为张照丹在11月29日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载•自强不息清华人”演讲比赛中的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