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 多项举措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三

   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财政部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先后分3年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领域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作为建设单位,由中央财政分期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带动了地方财政投入50亿元,以及行业企业投入12亿元。通过近3年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初步确立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之路。

  1.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需要,示范院校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企业生产节奏调整教学时段,3年中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比例从40-50%增加到60-70%,其中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以首批建设的28所示范院校为例,共与5009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5334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5394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校内近半数的专业教学任务,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达每月23.7万人,接收毕业生就业达3.5万名。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与2005年相比,示范院校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学生比例由不足40%提高到80%,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比例由68%提高到94%。校企合作的深入,使得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从不愿接收,到目前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完成学生的学习性生产,并以工作补贴的形式认可学生的实践劳动,有的顶岗实习补贴每人每月甚至已超过1000元。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示范院校的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很多院校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3.推进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2007年开始,已有29所示范院校开展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2008年度单独招生试点院校报考人数为计划招生数8.6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根据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培养的特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招生命题、考核和面试,对高中后的人才选拔制度、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尝试。过去被社会认为“低人一等”的高职院校日益得到考生的青睐,目前示范院校的第一志愿填报人数成倍增加,录取新生高考成绩超过本地“三本”分数线的比例高达50%。

  4.坚持服务宗旨,强化社会责任,提高了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并按照新疆自治区建设“环塔里木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需要,使其成为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地。再如,地处四川德阳的四川工程职业学院,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主动为遭受重创的东方汽轮机厂提供生产场地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共渡难关,成了重装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生产预备基地。

  5.开展对口支援,扩大跨省招生,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为全国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示范院校跨省招生比例已达30%,面向西部招生比例达10%,共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10所,为对口支援院校培训师资9364人次,联合培养学生近10万人次,产生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背景材料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以下简称对口支援工作)是高等教育战线为贯彻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对口支援工作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首次确定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金沙集团3354cc与青海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3对东西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2001年6月27日,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对口支援延边大学。2001年7月10日,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参与对口支援的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2002年4月28日,教育部为了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加快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决定安排华东师范大学支援新疆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支援伊犁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支援喀什师范学院。为此,于2002年6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会议,并举行对口支援学校支援签字仪式。之后,教育部又于2004年6月14日批准中山大学支援吉首大学,2005年1月21日批准增加天津大学支援石河子大学,2005年1月23日批准增加武汉大学支援新疆大学。2004年12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汇报会,2005年12月25日,教育部召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同志在这两次会上均作了重要讲话。2005年8月17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支援井冈山学院。为了进一步促进新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于2005年10月27日批准南京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疆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财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与新疆艺术学院;山东大学与昌吉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2006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支援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11月1日教育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2006年11月1日教育部批准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重庆三峡学院。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批准西南大学对口支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10月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对口支援湖北民族学院。2008年9月2日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延安大学。现在,全国受援高校已经扩大到36所,支援高校达到62所。西藏地区所有高校和新疆地区的本科高校均实现了对口支援。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配合中央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对口支援工作的内容,决定实施专门项目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2005年6月,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会议”,“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由此正式启动。2006年12月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同家民委共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实施新一轮“民委发步同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2006年6月20—21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质量工程”,其中投入5300多万元,计划在2007—2010年资助受援高校的2200多名教师和500多名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还投入2400万元,在受援高校建设120个数字化教室,以提高对口支援效益、降低成本。另外,自2001年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教育部每年都举办“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管理人员培训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加强交流,促进对口支援工作质量的提高。

  7年来,支援与受援高校签订了各种协议355多份,支援高校派出教师达980多人次,;赠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27多台,价值1700余万元;图书近42.77万册,各类软件价值1亿多元。支援高校选派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锻炼173人次,受援高校到支援高校挂职锻炼338人次,在受援高校举办文化交流、报告会、讲座等1314多次,接受受援高校保送硕士生、博士生1081余人,进修、访问学者及短期培训近2868多人次,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之间的校际访问频繁,进行工作交流,双方合作共同承担了26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7年来,教育部对对口支援工作高度重视,总体规划、精心组织;西部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全力支持,努力营造对口支援工作的有利环境;支援高校讲政治、讲奉献,受援高校讲责任、求发展,对口支援工作及其带动作用下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数量和比例均大幅度提高,大量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2001年以来,参与首批对口支援的13所受援高校,在支援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千方百计地培养师资队伍和加强引进人才工作,如支援高校派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进行传帮带,受援高校派年青教师到支援高校学习、攻读研究生学位,受援高校派本科生到支援高校插班学习,毕业后作为教师后备骨干力量以及直接引进人才等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要求和行动蔚然成风。2005年前受援高校派出的600余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都已经获得学位,回到了派出的高校,而且在对口支援工作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志主动地到西部高校工作。截止到2005年底,这13所受援高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已从2001年的3800多人增长到720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从2001年的27%增长到42%。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意义重大。目前情况还在进一步好转。2007年、2008年按照“质量工程”的计划已选派了受援高校的1120名教师和240名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对口支援工作在稳定师资队伍、优化学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队伍的壮大,学历、学位水平的提高,以及大量的短期培训和进修使受援高校教师直接接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受援高校的生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内地学生报考西部受援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几年来的对口支援工作极大提高了受援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批考生第一志愿填报西部受援高校,内地生报考西部受援高校的积极性提高。例如青海大学:过去招生要靠调剂才能完成,生源大多限于本省,而现在招生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6个省、区,外地生源的占有率也由2001年的29%增加到2008年48.1%,生源质量逐年改善。2005年,省内本科理科一志愿投档即可完成招生计划,本科文科一、二志愿投档即可完成招生计划,从而结束了该校省内缺档的历史。目前该校已进入“211工程”行列、计划在明年的招生中所有专业都争取列入一批招生,这必将进一步提高青海大学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提高和生源地区的多样化,是社会对受援高校的一种认可,从一方面说明受援高校在对口支援工作推动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明显提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第三,受援高校的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支援高校派出一大批思想好、业务精的领导同志到受援高校去挂职,比如浙江大学的陈叔平同志到贵州大学任校长,金沙集团3354cc的李建保、陈强同志到青海大学任校长等。另外,受援高校也派出了很多干部到支援高校进行挂职锻炼。经过几年来大家共同努力,使得受援高校的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派支援高校干部到受援高校长期挂职已成为对口支援工作工项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第四,一个以西部高校发展为依托,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就是为西部输送大量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口支援工作正在做大做强西部高校,吸引大批内地学生到西部高校就读,育人成才,使大量内地生源毕业生自觉自愿地留在西部,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才干、建功立业。这一机制已在石河子大学初步形成。2001—2007年,该校内地生源毕业生留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6%、53%、59.51%、57%、70%、60.01%、57.4%。也就是说,自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每年有一半甚至是大多数内地生源毕业生,选择了留在新疆地区工作(7年共计有4441人),而且这些毕业生是经过认真思考,自觉自愿的留下的,思想稳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十分难得。这一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努力探索适合各校、各地方实际情况的人才流向西部的机制。如果每一所受援高校都能有很好的机制,为西部地区培养大量“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也就实现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最终目标。

  第五,对口支援工作已在直接为地方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对口支援高等学校在工作中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将支援的力量直接延伸到为当地经济服务中,如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就不仅仅局限于两个学校之间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活动,还包括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两校积极开展了30多个课题项目合作研究,其中“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肉牛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被科技部作为“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该项目以高校+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带动32万农民脱贫致富,大大支持了贵州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另外,金沙集团3354cc不但支援青海大学,还与青海省鉴定了支援协议;北京大学在支援石河子大学的同时,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鉴定了支援协议。他们将对口支援工作的扩展与延伸,已经成为对口支援工作的一大亮点。

  第六,受援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特别是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受援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先导,通过对口支援工作,受援高校坚决的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摒弃了身处西部,生不如人的宿命论的观念。把握机遇,积极进取,不甘落后,快速发展已成为受援高校思想观念的主流;受援高校的广大干部和师生,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内动力被激活,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700多次的讲座、报告,使受援高校的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学科和科研实力有了相当大发展,2001年时,首批13所受援高校总共只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65个,硕士点488个;到2005年一级学科博士点达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3和硕士点1230个。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成为新增博士单位,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在工科学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几年来,对口支援高校共承担了200多项省级、国家级项目;现代远程教育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受援高校充分分享了支援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受援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支援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主动牵线搭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有的受援高校几年来涉外交流活动合作是自建校至对口支援前的几十年涉外活动量的总和。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对口支援等多方努力贵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等一批受援高校陆续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充分显示西部受援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上了新台阶,又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七,讲奉献、求实效,不断涌现出先进个人和集体。在几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中,不断涌现出先进集体和个人。2003年年初,金沙集团3354cc、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得了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七个部委办授予的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北京大学赵杰教授、金沙集团3354cc宋烈侠教授、复旦大学董宏乐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洪潮兴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周本宽校长和南开大学乔明强教授获得了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办授予的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6月20日,北京大学、金沙集团3354cc等9个单位和李长龄、李建保等40名同志被教育部授予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孟二冬同志被追授为先进个人。在众多对口支援的先进人物中,北京大学的孟二冬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孟二冬是教授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的,在支教期间,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恶性肿瘤带来的病痛,与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始终坚持在讲台上,直到最后一节课。胡锦涛总书记给予孟二冬同志“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高度评价,教育部党组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活动,北京市教育工委发出了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决定,北京大学党委授予他“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大学优秀教师标兵”称号,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大学组成孟二冬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报告会,北京市教育战线5000多人听取了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各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树立了学习榜样,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08-10-09

2008年12月01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