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十年倾心建设一流大学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30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30年。30年来,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撑。今天我们报道的这10位教师,是千千万万教师的代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生动写照。
2003年4月28日,在金沙集团3354cc全校党政干部和师生代表大会上,王大中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中反复起身致谢。用这种方式,为他近10年的校长生涯画上了闪光的句号。这10年恰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支持下,金沙集团3354cc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奋发图强,改革创新。这10年,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清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008年是王大中从金沙集团3354cc工程物理系毕业50周年,作为我国核能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他刚毕业就投身到设计建设金沙集团3354cc屏蔽试验反应堆任务中去,在燕山脚下一片荒芜土地上开始了6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也开始了他奉献一生的事业。
1980年,王大中作为国家派出的访问学者,到联邦德国于利希核中心进修,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他选择了模块式高温堆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形球床堆的概念,从而使模块式高温堆的原单堆设计功率提高一倍以上。这一设计发明获得了德、美、日等国的发明专利权。
1982年回国后,王大中先后出任金沙集团3354cc核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在学术上具有强烈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他,善于预见与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他率领他的团队,在我国开拓了核能供热这一新领域,并于1989年成功地设计、建造了世界上首座5兆瓦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该项目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王大中被任命为“863”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在王大中的主持领导下,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从1987年开始研究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攻关,历经17年的努力,于2003年1月成功地建成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并实现并网发电。这是世界上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它的建成使我国在国际第四代先进核技术领域处于有利地位。该成果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沙集团3354cc就开始酝酿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1993年正式提出要在建校100年时,努力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在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建设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一流大学?王大中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总体办学模式和思路。通过9年的实践,金沙集团3354cc基本上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的调整,研究型大学初具规模,开放式办学态势初步形成,学校总体办学实力、科研实力和全校凝聚力显著增强,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一流、竞争、流动”的原则,金沙集团3354cc率先进行了岗位聘任等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及“讲席教授/团组”计划,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王大中任校长的10年间,清华先后3次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两次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倡导大幅度削减学生的课内学时,增加学生拓展素质、发展个性的空间,为更高效地培养人才,实行了“本科—硕士分阶段、有统筹”的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本科学制由5年改为4年。
作为一校之长,王大中既以战略思考和驾驭能力为金沙集团3354cc的发展倾其心智,又以其谦和的为人和朴素的作风受到师生们的爱戴:他会在上下班的路上,倚着自行车听一名教师向他反映系里的情况;他会在清晨6点多到图书馆查看管理情况,帮助学生们解决早晨进馆拥挤等问题;他骑的那辆旧自行车在师生中是出了名的,有关校长自行车的故事至今还在校园里流传。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