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高校党建取得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
■基本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
“我信任学生党员,有事情我会先找他们。”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韩笑说的这句话,在北师大广大学生心目中已经形成共识。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能把同学带动起来,北师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是中国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缩影。
从1996年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成效明显。据了解,全国每年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数量由2002年的16.8万人增加至2006年的80.8万人,“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基本实现。
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只是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一个方面。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30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宏观指导全面加强,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步伐。据了解,高校会集了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创造了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家。
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进一步增强。自1978年高教战线拨乱反正以来,高等学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领导体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最终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近年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行政的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运行良好。
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一批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双强”的中青年干部逐步走上领导岗位,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团结带领师生员工、领导高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作用进一步体现。依托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梯队逐步形成。据悉,目前有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实验研究中心建在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半以上出在高校。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为国家输送了4000多万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大大提升了我国劳动人口的知识层次。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内容和方法、载体和手段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显著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充满信心,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
高等学校稳定工作不断加强,保持高校持续稳定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高等学校连续20年保持总体稳定,党委负责、协调各方的维护高校稳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一心一意办教育、稳定和谐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高等学校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为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富有战斗力的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长期以来,他们爱岗敬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高校广大党员和师生的信赖,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