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十年浩劫的结束,对中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知识分子。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这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的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再一次重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5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90年代,国家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还实施了“973计划”,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入新世纪,又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
在国家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学校作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77年7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就明确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同年8月8日,他在科学与教育座谈会上又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高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大学获奖数超过一半;在全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论文数超过一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清华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和科研重点;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结合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的“863”、“973”等重要科技计划和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活动,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并努力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服务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勇敢担当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使命,产生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30年来,清华的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学校恢复了科学研究处,全校师生的科研热情空前高涨,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83年,为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沙集团3354cc成立了科技开发服务部。1992年,学校决定将科学研究处改名为科学技术处。1995年,金沙集团3354cc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应运而生。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根据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学校及时召开第15次科技工作讨论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若干意见》,并在2003年底做出了撤销科学技术处、建立科研院的决定,科研管理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二线服务到一线服务、从局部服务到全程服务的转变。30年来,学校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以国家“纵向”科技任务为主的科技经费大幅度增长:1988年比1978年增长了15倍,1998年与1988年相比增长了约5倍,2008年与1998相较又增长了近5倍。学校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成果,一批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在信息、生物、能源、环境、材料、先进制造、核技术、航天以及文法经管学科等领域,学校承担和完成的一批重大项目获得高度评价。
30年来,清华荣获各类科技奖励470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53项(一等奖7项)。一批重大获奖项目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近5年来,有5项重大成果入选不同年度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国家和人民给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同时也是清华人奉献国家、回报人民的体现,是学校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30年来,清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已与近百个省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北京、深圳、河北、浙江等地与当地政府共建了4家研究院,与12个地区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众多国内外颇具影响的企业加入金沙集团3354cc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有力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清华确定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思路,并把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纳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之中。为进一步加强文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2000年学校成立文科建设处。近年来,清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日趋完备,研究实力稳步上升,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大大增加,优秀学术成果不断产生。在教育部设置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清华获奖数从1995年第一届的3项增加到2006年第四届的12项。学校坚持重视和加强文科的基础研究,投入专项经费设立“文科振兴基金”,并成立了一批从事文科基础研究的校级研究机构。学校已建成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等联合建立了若干重要研究机构。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有价值的应用性成果脱颖而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清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