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甲团评估20年 - 正文

在集体中成长

——专访金沙集团3354cc物理系朱邦芬院士

■学生记者 林茵

  采访安排在理学院四楼朱邦芬院士的办公室,经过三层时,迎面的红色砖墙上悬挂着数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照片,而位于右下方的一张,就是现任金沙集团3354cc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的照片。

  朱邦芬院士1970年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金沙集团3354cc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工作近20年,2000年1月回到母校任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4月起被聘任为金沙集团3354cc物理系系主任,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采访进行了约40分钟,午后的阳光柔和地照进办公室,一杯清茶在手,这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多年的儒雅学者围绕“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这个话题,开始娓娓道来……

  回忆西南联大的“三剑客”

  朱邦芬院士总喜欢给他的学生们讲杨振宁、黄昆和张守廉三人在研究生时期的故事。他们同一年考上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杨振宁的导师是王竹溪,黄昆的导师是吴大猷,而张守廉则师从于周培源。

  “当时西南联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很艰难,昆华中学为他们三个人提供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和一间宿舍。”朱邦芬院士说道,“于是三个人就分享一份工作,同住一间宿舍。”又因为三个人的学习成绩都很优异,整天形影不离,所以被称作西南联大的“三剑客”。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日子里,除了上课,学生写作业、讨论都是在茶馆里,一壶茶可以泡一天,也不会惹人嫌。无论是在回寝室的路上,还是在茶馆里,他们三个人都喜欢讨论甚至辩论问题。“正是在这些讨论中,他们三人加深了相互了解,成为几十年的好朋友。”他曾多次听黄昆和杨振宁院士说起当年三人一起讨论的情形,“有一次他们在茶馆里辩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意义,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傍晚返回的路上在说,回到宿舍又继续讨论,直至熄灯后躺在床上他们仍在辩论,最后三人又从床上爬起来,点上蜡烛阅读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然后继续辩论。”虽然对辩论的具体内容三个人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这次辩论碰撞出的学术火花还是给三个年轻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朱邦芬经常用这个故事鼓励同学之间要多交流,多讨论,相互促进。他认为,“金沙集团3354cc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同学们应该在这几年里,交上一两个一生知己,奠定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不枉来到清华几年。”

  “团队精神这个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光大”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标志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从此迈进了核大国俱乐部门槛。

  对于此时正在高中最后一年的朱邦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动。“我们那一代人都觉得应该为祖国的核事业做点贡献,于是就报考了金沙集团3354cc工程物理系。”朱邦芬继续说道,“我和顾秉林本科是一个班的,可以说那年工物系招收新生的成绩是清华最好的。”

  朱邦芬回忆道:“文革前夕,大形势是阶级斗争要天天讲,但我们大学班级的同学关系还比较正常,相处比较融洽,没有打小报告之类的情况发生。”那时候不排学分绩,但大家心里也都有数,他还说道:“学得好的同学也没觉得有多了不起,学的差的同学也不会灰心,大家觉得学习成绩好并不是唯一的判据。”

  “在文革中,我们班同学遇到‘复课闹革命’都很积极去学习;而当两派内战激烈时,大多是‘逍遥派’,经常一起打球、打桥牌。”朱邦芬说,“在那个有些动荡的年代,我们班不仅照了毕业合影,而且全班同学能到的一个也不少,之后还一起聚餐。”

  毕业后,朱邦芬他们班有10名同学留在了清华,其余都分配到了外地,而朱邦芬也离开了清华,到江西的部队农场劳动。谈起自己的发展,朱邦芬感觉班集体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他讲道,“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顺便来清华探望老同学,结果发现他们都在努力学习。当时杨振宁访问中国,提出要重视基础研究。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清华办了四个研究班,其中一个是固体物理研究班。当时我们好几位同学在那个研究班,那个学习氛围对我触动很大。”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当时在江西德兴铜矿做个技术员,看到他们这么浓的学习氛围,觉得我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全国开始恢复招考第一批研究生,他回忆道:“因为顾秉林他们都知道我很喜欢学习、做研究,所以得到消息后就及时写信给我,叫我准备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后来我很顺利地考回了清华,上了固体物理研究班。”想到这些,朱邦芬又补充道:“在我们班,我学习是最不用功的,很多时间看闲书,大家都比我刻苦。班里学习氛围对我促进很大。此外,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于个人成长确实非常重要。清华人的团队精神有悠久的历史,当年清华学校的学生10岁出头一点就来到清华园,朝夕相处8年之久。解放后清华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学科特点使得团队精神得以维持。如今清华已成为综合性大学,我想团队精神这个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光大。”

  将近40年过去了,朱邦芬他们班的同学之间仍然保持着紧密联系.每年至少有一到两次的班级聚会。逢年过节,大家都要凑在一起话家常、谈心事。外地同学来北京,大家还不时小聚一番。“我们班有个同学在越南开了一家公司,今年年初邀请我们去越南玩,结果我们就带着自己老伴,一共20几人,在越南和柬埔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集体就是我们的家”

  朱邦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感觉现在的学生喜欢扎堆,比如寝室和寝室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寝室整个寝室的人都喜欢体育运动;有的寝室整个寝室学习都不错,而有的房间一人是电脑游戏迷,过不了多久,全室都传染上了。此外像出国,选择方向等事情,同学互相之间的影响很大。”

  2003年朱邦芬院士开始担任物理系的系主任。在分析、总结以往几届毕业生的表现后发现,一个班级的班风和领头人非常重要。“班集体的建设非常重要,而班长和团支书往往扮演领头羊的角色,领头羊领的好,班级的班风就会好,这个班的发展也就好。”基于这个规律,从2008年起,基科8中属于物理系管理的4个班的班长和团支书候选人要经过答辩,然后由朱院士等院系相关负责的老师们进行筛选评定。

  基科1班是“金沙集团3354cc优秀班集体”。谈起这届学生,朱邦芬的感触很深:“清华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学生好。天才学生之间相互可以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他们课堂上学到的还要印象深刻和有启发性。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除了要在课堂上好好的教,更多的是同学间相互激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自学、深入研究。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为学生指点方向以及答疑解惑。”基科1班里有几个同学发起了一个学术沙龙,一起学习和讨论一本研究生教材。“他们规定了讨论的时间、地点和纪律,每人讲几章,还用书作者的名字给学习小组命名,坚持了一个学期左右,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学的能力。”朱邦芬说。

  物理系每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都会安排教授在办公室里值班,而值班的名单也会在系内的网页上公布,鼓励同学前去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倾述自己的心事。他讲道:“此外,我们每个老师同时也是8个本科学生的导师,每个年级2名。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增进老师和同学的联系,同学和同学的联系。”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比喻班集体,朱邦芬院士回答道:“班集体就是一个家。解放前在叶企孙先生领导下的老清华物理系,被大家公认为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非常温暖,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家里兄弟姐妹还要密切。如果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那么我想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集体很有价值,都会非常怀念她。”(校团委组织部 供稿 襄桦 编辑)

2008年12月05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