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卫军:激情投入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学生记者 龙心如
2002年8月至今在软件学院任教。曾获2006年金沙集团3354cc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7北京市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是此次获奖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面前这位年轻的老师刚刚走上教坛6年。在近期的“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中,有他的名字。
当得知自己获奖时,他很“惊讶”,因为他认为“上好课是应当的事情”。那一瞬间,笑容里有几分腼腆。
他叫谌卫军,是软件学院《程序设计》课的主讲教师。
教师的“奖赏”与“惩罚”
或许是教师的本能,几句寒暄之后,谌卫军谈起了自己的课堂。
谌卫军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跟学生交流互动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也同时注意鼓励互动与把握教学进度之间的平衡。任何时候学生都可以举手提问,甚至不用起立。如果学生提出了比较共性的问题,他会立刻解答;如果学生的问题个性化比较强,他会建议学生课后找他解答。
“我这间办公室的门随时向学生们敞开。”谌卫军说,“除了讲课的内容,我觉得老师自己的激情投入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堂上,能听到学生积极踊跃的提问并与学生讨论,是对一名老师最高的奖赏;而面对一个没有任何回馈、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课堂,是对一名老师最重的惩罚。”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震撼
当被问及第一次走上讲台的经历,谌卫军有些感慨:“我的第一次讲课可以说是失败的,那时候自己刚博士毕业,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那时的上课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差……”短暂的停顿,谌卫军的语气里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但是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那么多双眼睛齐刷刷看着你,那种震撼是非常强烈的,当时就有一种感觉,我必须教好,必须把这些学生真正教育出来。”或许因为一种经久绵长的感动在记忆里存留,在采访中一直表现得严谨沉稳的谌卫军此刻语气里多了一些激动。
“后来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我去听了很多很‘牛’老师的课,也看了很多国外课件,坦白来说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做出过怎样的努力,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动因是我的学生,这点是肯定的。”
如果学生喜欢科研我会全力支持
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当代大学生往往处在抉择的迷茫中,而谌卫军的办公室也成了学生获取人生建议的地方。谌卫军始终让学生把兴趣摆在第一位。“我们国家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应试的环境里,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社会,所以很多时候就会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面对工科学生不愿走艰苦科研道路的“科研之惑”,谌卫军认为这不仅仅是现在大学的问题。只有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改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科研这条道路如果学生真的喜欢、真的有兴趣,我会花全部力气去支持。”
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之路的学生,谌卫军的建议则是:“我一直相信清华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但是应当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另外,不要做技术很强但能力很差的人,学生要尽量多地接触社会,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这方面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感言
谌老师的课程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他的课件,从来都没有浮华的背景,大段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要点和图例。课上只见他三言两语,鼠标做的红色砧尖笔在海蓝色的课件背景上勾勾划划,轻松得让知识的涓涓细流汇入我们的脑海。在他的课上,我们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解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得好的同学还会被记录下来,给予一定的奖励。
学程序的人都知道,编程这个事情是有门槛的,入门的时候没有跨过这个门槛,可能以后都会非常痛苦。我想,我能够遇到谌老师真的是非常幸运,不必说深蓝的课件、红色的勾画,也不必说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人性化的课堂,更不必说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周为同学答疑解惑的精神,单是他领我进入了软件的领域,启发了我对专业的兴趣,就够我终生感激不尽。
唐朝的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有大师之谓的清华,一切讲师都在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前进。他们身负科研与教学的两副重担,不但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还要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栋梁之材。谌卫军老师只是许许多多清华老师中的一个,他教给我们专业的基础知识,解答我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才是清华软件人。
——软件学院 蒋琦
曾经有一位同学这样说:“您的课堂就像您喝的可乐一样奔放,您传授的知识在点滴间渗入我们的心中。”讲课中不期而至的幽默,总能是我们摆脱原本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节课都像谌老师那样精力十足。比如他说编程模式就像武术中的“白鹤亮翅”、“双风贯耳”等套路,让我们形象的理解了固定模式和算法的重要意义。
——软件学院 刘孟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