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教书 乐自讲堂来
●吴文虎
1955年,我幸运地踏进清华园,从这个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开始了我的人生新旅途。光阴荏苒,50多年过去了。回首我的学生生活和毕业后任教40余年的难忘岁月,深感选择进清华园,做清华人是我一生的幸事。
我出生在国难当头的北平,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度过的,饱尝过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困苦与艰辛。1949年解放了,我才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感恩报德是为人的一条基本原则。高中毕业时,强国之梦,让我选择报考了金沙集团3354cc;1958年同样是强国之梦,让我服从组织分配,从电机工程系转到自动控制系学习尖端技术。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没有忘记自己对国家的承诺和身上的责任。
身在清华园,耳濡目染,特别是前辈师长们的身教言传,使我明白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内涵。第一流的大学,要有第一流的大师;第一流的工作,要有第一流的精神来支撑。我信奉这样的说法“是金子到哪儿都会闪光”。清华园应该是培育和锤炼英才的摇篮,这应该是我们老师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上课、带研究生,还是参加计算机的普及活动,我都给自己定了标准:要育人成材、成金。
怎样育人?我认为这涉及到教育的理念。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搞好教学就需要对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规律、学习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做深入研究,我坚持向专家和有关杂志学习教育心理学,下功夫研究教学法,努力探索学科的内涵及其规律。最为重要的是教书育人。2000年学校提倡名教授上讲台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系里安排我上“程序设计基础”课。尽管我已过64岁,且已有34年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课了,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务,并向组织保证不辱使命。要教就要教好。经过调研与深入思考之后,我提出要把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上。可能有的人会说一门课就提这么高的目标,是不是太过了。我想学生在校短短几年,不过30多门课,每门课都不提,这个目标怎么实现?“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世界”,否则免谈创新。从清华看,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其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备课阶段我调查了本校和一些外校的教法及教材,反复在想,我应该怎样上课?这门课在我之前的教法是以高级语言本身为脉络展开的,过于注重语句语法,没有突出基本概念、思路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将计算机学科的最根本的两个特征“构造性”和“能行性”反映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我提出要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力度,提出以强化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特别是对于新生,在他们踏进信息科学大门的时候,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将基础打在哪儿?
我认为“干粮和猎枪”的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就学生个人发展的情况看,学知识、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是最最重要的基础。
这几年我把教书育人和我所承担的精品课建设任务结合起来,总在考虑通过课程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科能力上,在思想方法上和行为规范上能够有所长进。在教学目标上我定了如下4条:1、借助程序设计的知识载体,传授基本问题的求解过程和基本思路;2、建立算法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3、从学科方法论上打基础,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课上课下结合业务教学做力所能及的思想工作。
我非常赞同张钹院士的说法,要把学生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教书育人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顾及长远。一个“生物人”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一个职业人,成为既能生存又能发展的社会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溶入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三要素的整合是我们应该给学生打下的基础。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以为应该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求知和怎样健体”。
在48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都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在我担任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时,为选手制定的培训计划中,强调提高全面素养和形成健康的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也许是自1989年首届比赛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队届届名列前茅的一个主因吧。人行竞赛的成绩才行。到今年我们中国队已经拿到51块金牌。在组织我校大学生参加ACM/ICPC世界大学生程序竞赛时也是这样做的。因此,自1997年参赛以来,在有1200所大学参加预选赛(区域赛)的情况下,我们每年都能进入世界总决赛(约80所学校),也多次取得金奖或银奖。对学生来说,有这种参赛的经历,亲身体验“更快、更高、更强”力争上游,勇攀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可能会对他们的成才起到促进作用。对我本人来说,增添了动力和希望:“奖牌可以作证,中国人站起来了。”
48年匆匆过去了,尽管岁月流逝,感悟却留在心间:教书育人是天职,是责任,是专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站在讲台上,我感觉自己俨然是位艺术家。让学生们听明白了,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
吴文虎,193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入电机系就读,1961年于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前身)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作为总教练和领队,曾多次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累计获金牌51块、银牌18块、铜牌13块。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奖”、信息学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等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