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谦和、平易近人的长者
——忆赵访熊先生
■张素琴 朱继生 殷人昆
我们是“文革”前入学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系领导张维教授、王和祥老师等在旧电机馆211教室给我们介绍专业背景,特别指出,我们是为国家原子能事业和航天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工程物理系对口原子能事业,工程力学数学系对口航天事业。这番话使我们倍感责任之重大。当然,后来由于国家经济的形势,工程物理系在吕应中教授的领导下建成核反应堆,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很大成绩,而工程力学数学系虽然没有那么突出的独立的基地,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专业是保密专业,我们是作为祖国国防建设的人才来上学的;而且,我们专业的领军人物、教研组主任竟然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副校长赵访熊教授。
早在中学时代就听说过数学在宇航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听说过华罗庚通过心算解决苏联卫星发射中的数学难题的故事。正是这些传奇性的故事使我们报考了金沙集团3354cc计算数学专业。作为我校计算数学专业的创始人,赵访熊教授的学术造诣和倜傥风度让我们全体同学不但佩服,而且尊敬他。值此纪念计算机系建系5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思念赵先生,回忆起有关赵先生的几件事情,并记述于此,以表达我们对这位宽厚谦和、平易近人的长者的仰慕和怀念。
大一下学期,我们知道了大二的课程安排。令我们兴奋的是:赵先生将为我们讲授“计算方法”课。听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赵先生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就有独到建树,1953年他的论文“解联立方程的斜量法”在《数学学报》发表以后,引起了苏联数学家康托洛维奇的注意。康在莫斯科的一次泛函分析的会议上提到了赵访熊的工作(这次会议有中国数学家曾远荣、徐利治等参加)。因此,也引起了国内的重视。50年代,中国科学院筹备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时,曾打算请赵访熊担任所长。因此,对这样一位先生将为我们讲授“计算方法”课,我们也忐忑不安,担心接受不了深奥的理论。哪知道,赵先生的第一堂课便带着一个计算尺,告诉我们这是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之一,我们工科数学的学生应该掌握。他说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追求抽象的严谨。水平高低首先是要把问题解决好。记得他提到一个能人于振善。说于振善是木匠出身,数学基础并不强,而他通过自己努力发明了对数计算尺、尺算器等计算工具。赵先生说他支持和赞扬于振善的精神和成就。课堂上他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特别的计算图——诺莫图。
赵先生上课从来不捧着讲稿照本宣科,而是从实际例子引导我们了解计算方法的原理和求解过程,他讲课生动风趣,每次上课穿着西式背带裤和整洁的上衣,两手插在裤兜中,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十分潇洒和令人心仪。
1966年全国性的动乱开始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都处于非正常状态。1968年,为海上石油勘探争取时间,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由石油部、地质部、738厂和我系有关人员组成150计算机研制组,赵先生是研制组成员,派往738厂,他和大家一起进行设计攻关,讨论方案,可是这个项目不久便被“四人帮”扼杀,赵先生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并撤离技术部门,派到738厂的木工车间劳动。当时我们力03班以及力003班的一些同学也在木工车间干活,生产任务是制作大大小小的包装箱,工艺流程包括:大圆木锯成大板材、烘干,再锯成各种规格的木板,钉成包装箱。工厂车间里的工人师傅对赵先生很尊重,看他年纪大了,让他和我们一些女同学去钉小包装箱,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干活。不过就是坐着,不停地举起锤子,扳弄木板,钉钉敲敲一天下来,我们20来岁的人都会腰酸胳膊疼,可是没有听见年逾60岁的赵先生一句叫累叫疼的话,何况他当时没有住在工厂,每天一大早要骑自行车从清华赶到10公里外位于酒仙桥的738厂。赵先生从来都是早早地进到车间,把我们大家的工具和板凳准备好。他喜欢喝茶,书包里总放一个大茶杯,坐在那里喝茶,等待工人师傅分配活计,中午就在食堂里吃饭,饭后也没有地方休息,晚上收工后还要骑车回清华。他在738厂期间,还应738厂的要求,解决了工厂在轻武器设计中的一个非常微分方程的计算难题,他采用“赵访熊—林士锷”法给出了问题解决的计算方法,由力003班的朱继生在DJS127机上使用ALGOL60算法语言编程予以实现,受到工厂人员的肯定。
1969年林彪的一号密令下达,我校一些师生被送到四川绵阳清华分校。赵先生也被要求必须在三天之内打点好行装只身前往。当时分校正在建设中,赵先生先是被分派去喂猪,每天要准备猪食,把食堂里摘剩下的菜帮子捡来,冲洗一下,再剁碎,和上一些泔水、玉米面等。每天还要清理猪粪、打扫猪圈。猪本身就脏,加上四川又常下雨,猪圈里终日湿乎乎的,赵先生整天都得穿着高腰胶鞋,冬天冷夏天热。当时一起喂猪的有三位老人,一位是食堂职工梁师傅的母亲梁大妈,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家庭妇女;一位是周华章先生的夫人;再就是赵先生了。不知谁对赵先生开玩笑说:您喂的猪最贵,最值钱了。
后来分校的基建工作开始了,赵先生派到小工班劳动,运送沙石、砖等材料到施工现场。用铁锹把远处的沙石装到两轮的小车上,再把小车推到卷扬机上。砖也是用小车运,装砖很费劲,不是一块一块的搬到车上,必须用砖夹子一次夹五块砖,没多久,赵先生就得了腱鞘炎,我们看到他手上和腕上鼓起包。还好,这时给他换了一个轻活:补胶鞋,补车胎。他身穿一个劳动布的大围裙,围裙的前面有一个大口袋,大口袋里装着一大瓶茶水,早早地等在工具室门口。工具室就是他的工作间,大家把划了口子的胶鞋、瘪了车胎的小车送来,等他修好了,再取走。同学们总是老赵老赵的称呼他,老师们还是赵先生赵先生的称呼他,记得他总是乐呵呵地接活、干活。
1970年下半年恢复招生,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他被调回学校,到了当时已归于电子厂(即日后的计算机系)建制下计算数学专业。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他和其他教师们努力准备教案,尽量按照专业大纲组织教学,他反对“四人帮”的不负责任的“教改”,一味地削减教学内容,说:减得像自行车只剩下两个轱轳了,再少就不是自行车了。他跟着师生到胜利油田,和李庆扬等老师应用他研究的沃耳希矢量的支量公式及沃耳希变换的计算方法完成油田的“地震勘探数字处理”任务,这一项目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打倒“四人帮”以后,学校的教学、科研步入正轨,我们留校的年轻教师既要承担较多的教学辅导任务,又面临着尽快补上文革期间中断的学业。和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的赵先生告诉我们重点抓好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还有外语。问到他如何学习,他说不管自学或者旁听都可以,对自己有效果的就是好方法。我们外语单词匮乏,但老是记不住,感到很恼火很着急。他看到我们的样子,便给我们讲述他年轻时是如何记单词的:他有本英汉字典,每查一个英文单词,便在字典上这个单词处用铅笔点一小点,下次忘了又查一次,再点一个小点。他说他这个字典上,有的单词边的点点会多到9个。赵先生身为大学校长对于年轻教师的生活也非常关心,年轻教师朱继生结婚时他还在百忙之中亲自到场祝贺并赠送礼物,鼓励他们要搞好科研教学工作,赵先生就是这样关爱我们年轻教师,培养人才的。
因为工作的需要,他恢复副校长职务后不久便离开计算机系,又兼任应用数学系系主任。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在他身旁学习工作了,但是,赵先生对于教育事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他留给我们那宽厚谦和、平易近人的长者形象至今令我们难忘,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6月4日初稿,2008年6月26日修改稿)
作者简介:
张素琴 女 1945年生 河北石家庄人 教授
1964年入工程力学数学系力03班就读,1970年毕业留校,在计算机系任教。2007年退休。
朱继生 男 1946年生 北京市人 高级工程师
1965年入工程力学数学系力003班就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76年调入北京计算机工业公司。
殷人昆 男 1945年生 江苏苏州人 教授
1964年入工程力学数学系力03班就读,1970年毕业。1978年考入清华计算机系攻读硕研,198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6年退休。
来源:《历久弥新——金沙集团3354cc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50年回忆与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