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沟的清华博士
——记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博士毕业生谭忠文
●研通社记者 李县法
人都说重庆是山城,而谭忠文签约的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离山城还远着呢——坐落于江津市的一个山沟沟。那里因为有了公司才兴隆,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公司,一切的饭店、商铺将随之消失。“如果到了放假的时候,连一只猫也看不到。” 同学们想谭忠文的时候,会发短信问候:“你在山里还好吗?”他就会打趣地回一句:“外面打仗了吗?”
为什么选择山沟沟这样偏僻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到公司的生产第一线?是什么让来自湖南的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无怨无悔呢?
为一种精神感动着
谭忠文曾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尖子生,本科就读于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他对西交最初的印象,是那里有很多老师说上海话,因为西交有些教师是从上海交通大学迁去的。他感动于那些老师们的精神,不远千里来到西安,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他说是这种学校氛围,契合了他的性格特点。在西交,他的毕业成绩优异,平均分高出第二名近两分,这是他的博士生导师何树延教授透露的,他本人对自己的本科成绩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来到清华,同样使他感动的是核研院的师生们。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本部在昌平,从六十年代开始建设,“团结一致干大事儿”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在那个偏僻的山村旁边,核研院的师生们每天不辞辛苦地往返于金沙集团3354cc与核研院本部之间。博士期间有一段时间,他也是这样度过的。他所敬重的导师何树延教授,从建院开始,有多年这样的经历。如今已是67岁的何老师,也还同其他的老师一样按时上下班,有时还为他的课题而加班加点,从未有过抱怨。“踏实做事,老实为人”——何老师的为人处事之道,深深地影响了他。
2007年8月,他曾经到过公司,第一印象是那里的大多数人都说普通话。公司是大连造船厂对口建设的“三线”企业,许多从大连过来的工人师傅在此度过了青春。用谭忠文的话说,西安交通大学、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与重齿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有相类似的地方。是其中的某些东西,吸引了他。
家庭的影响和支持
谭忠文的父亲,从铁路上一个普通的一线工人,一步一步地做到车务段机关。父亲的工作经历与作风,无疑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他选择了重齿公司之后,父亲还不忘告诫他要为人谦虚,踏踏实实。
谭忠文的爱人是烈士子女,在重庆万州区的一个小镇教书,岳母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已经10多年了。选择重庆,有一部分是出于家庭的考虑,“是为了方便照顾我岳母”。这算不上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却是他家庭责任的一种体现。对于这点,他的导师何树延教授深表赞同,“谭忠文不只一次地对我说起,毕业后要回到重庆,一方面是重庆需要人才,自己所学的专业对重庆来说有用,另一方面是考虑家庭需要人照顾。”从江津到重庆,再到万州,再到他爱人工作的小镇,大约有400多公里,乘车要8个多小时。对此,他只是说,公司对他挺体谅的。
谭忠文的爱人对他的选择很是支持,从没有要求过他什么,这让他能沉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对此他一直都心存感激。
愉快地工作着
从2008年元月离校到现在,谭忠文到公司已经有三个多月了。每天,如同其他的工人师傅一样,他都要在车间里上班。公司没有对这个来自清华的博士特殊的照顾,他也要像其他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一样,到车间实习一年。车床、镗床一样要练,滚齿机、磨齿机一样要学。在那里,他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而是把这种经历当作一种积累的过程。他反而觉得压力比其他人还大些,因为他是博士,而且是来自清华的博士,企业要对他进行长远的培养,将来要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这种积累的过程一定要对将来有用,一定要为将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他不能丢清华的脸,不能让人家说,清华的博士也不过如此。
由于他为人谦虚随和,“讲融入”,没有博士的架子,身边的师傅们都愿意和他接近。他所做的日常工作看似非常简单,打扫打扫机台,看看新来的图纸,递递工具,或拧拧螺丝,跟一个小工没什么区别。然而,在那个偏远的山沟里,他却可以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利用晚上的时间做一些资料的积累,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谭忠文说,这里的工人师傅非常能吃苦,经常地加班加点,公司有什么任务,向下安排都非常顺利。这让他很感动,他说他已经融入了那个环境。虽然收入与其他同学可能有差距,但他觉得在这里有发展的空间,“如果能踏下心来,是能做些工作的。”
谭忠文最后说:“有些事儿做就做了,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要一步一步地做。”这或许就是他的座右铭。(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