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军:育人,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天
●通讯员 李雪
在金沙集团3354cc汽车系,有这样一位老师:虽然不是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教师,但他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同学们的生涯规划以及从业教育十分看重;他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进入国家重要行业就业,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部进入国家重点行业就业或继续深造,并在他的关怀帮助下做出了一定成绩。他就是被学生誉为“良师益友”的张扬军教授。
作为任课教师,张扬军和汽车系2005级90多名选课学生中的大多数同学谈过话,话题除了学习生活外,更多的是人生规划和就业准备。硕士生、博士生更是经常与他交流。他常说:“在老师的眼里,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成熟的学生。学生没想清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旁边点拨一下,推学生一把。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理解学校政策和个人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老师真正关注学生,学生才能健康成长,而这或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你以后究竟想要干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以后究竟想要干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是张扬军跟每一位同学谈话时都会谈到的话题。“大多数同学往往目标不明确。我通过和同学谈话了解他们的目标,帮助目标模糊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我问同学的问题,我并没有答案,答案要靠同学自己找。”张扬军说。
了解同学的想法后,张扬军一步步帮助学生分析、确定目标,选出最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在张扬军看来,学生的意愿所在、兴趣所在、理想所在才是决定他们将来成才的关键。只有明白了同学的想法,老师才能站在同学的角度给出建议,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实现理想。
经过多年思考,张扬军总结出同学们在大学学习中要做到的三个结合:一是知识技能与良好心态相结合,张扬军希望每个同学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看待专业学习。二是将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相结合,不仅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多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未来工作与学习专业不一致的同学,更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掌握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清华毕业生要想着做事业。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只有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个人才会对国家有所贡献,两者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于找到结合点。
在具体找工作中,张扬军强调三个注重:注重未来、注重平台、注重事业。“我鼓励学生到国家重点行业 ‘驾大船’,干一番事业,而不是图安逸,跑到小河 ‘驾小船’。”张扬军说。
“师生之情不会因一段学业的结束而断裂。”
1998年,张扬军带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
那一次,所有跟着张扬军实践的同学都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生们关于就业和今后发展的困惑,引起了我的注意。”从此,张扬军经常找同学们谈话,不仅与在校就读的同学,也与已经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
张扬军在与学生们交流沟通的时候一直鼓励、支持他们找工作时多去国企看看。张扬军的课题组有一个独特的规矩:学生找工作,凡是到国家重点行业、单位面试、实习或考察的,均补贴往返路费和住宿费。
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工作的2006届毕业生劳星胜对此深有感触。在联系工作单位期间,张扬军鼓励他多比较、多思考,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课题组对往返路费及住宿费的补贴,解决了劳星胜的后顾之忧,给了他更多了解工作单位的机会。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劳星胜在多家企业间选定了719所。
另一名研究生郑孟伟毕业到航天11所工作后,希望能够继续深造。张扬军了解情况后,便与原航天“863”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朱森元院士联系,推荐郑孟伟读朱院士的在职博士研究生。目前,郑孟伟已经博士毕业,成为国防重大课题的重要年轻研究人员之一。
“已经就业的同学更需要我们的关心。”
张扬军在和已毕业的学生们联系时发现,很多学生感觉对工作单位的预期和现实有不小的差距,发生“跳槽”的概率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张扬军给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先做人、后做事,二是先融入、后改变,三是干一行、爱一行。张扬军很欢迎同学们就业后仍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他觉得学校和老师应该永远是每个学生的坚强后盾。
一位已毕业的同学买房时犹豫不决,找他商量,张扬军不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借钱给这位同学解决首付款不够的问题,而收入有限的张扬军只能找汽车系其他老师借钱解决自己买房的首付款。
和已经毕业的同学交流是张扬军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最有效途径。“我希望我的话能对他们有帮助、有启发,并通过一些真人真事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事业发展前景,让他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所思考。不论学生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张扬军说。(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