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 正文

出发,我们一起重建家园!

清华20位专家再赴地震灾区一线工作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张莞昀 程曦 摄影 崔凯】5月19日中午1点,北京到成都的CA422次航班准时起飞。机上20位金沙集团3354cc的专家将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的第一线,为灾区的抗震减灾和灾后重建贡献力量。至此,金沙集团3354cc已有数十位专家赴灾区工作。

专家组准备出发

  这20位专家是金沙集团3354cc抗震减灾技术专家组的部分成员。四川地震发生后,清华教师心系灾区,不仅通过捐款等行动支援灾区,也希望将自己的专业所长用于抗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5月16日,金沙集团3354cc成立抗震减灾技术专家组,为灾区的环境、建筑、土木、水利、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专家组领队、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教授说:“随着灾区救援工作的进展,灾后的评估、重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在大灾面前,作为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此,学校决定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为灾区做技术支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尽清华的一份力量。”

  目前,除正赶赴成都的清华教师之外,很多专家已经先期抵达灾区,帮助进行相关的应急处置。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宏永等赴成都为四川省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提供现场支援。建筑学院配合成都规划院已为拟建的临时灾民安置区提供了近10种实用技术方案;尹稚教授带领7名同事赶赴震中汶川,开展灾后重建的选址工作;吕舟教授等则前往四川平武,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土木系叶列平、王元清等6位教师已分赴成都、都江堰,参与对现有住房的排查诊断、为突发事件设计临时紧急使用的轻型构件、处理废建筑材料以及交通规划等工作。水利系张建民、金峰和王恩志三位教授5月18日下午飞往成都,分析当地资料,着手对灾后出现的堰塞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

水利系江春波教授与环境系张晓键教授(右)

  出发前,此次赶赴成都的20名教师都对当地情况进行了一定了解,并准备了相关材料和便携式检测仪器。在准备过程中,他们还克服了自身的各种困难,全力投入到此次的抗震减灾工作。

  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专业总工程师刘凤阁已经62岁了,是一行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依然背起背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赴四川的路。刘凤阁说:“在这次灾害中看到那么多同胞遇难,我很悲痛。我是结构专业总工程师,也是一名党员,在这样的时候要带头。”

  四川籍的王兴奎教授家在离成都不远的资中县,这次地震中也有强烈的震感。2008年3月初,王兴奎教授刚刚在此次地震区域进行了考察,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这次学校组织专家组,我一定要赶紧过去。”地震发生后,王兴奎教授非常希望能到震区进行支援,但一直没有机会。虽然王兴奎教授一直说“自己还跑得动”,但57岁的他还是准备了降血糖和保护心脏的药品。作为水库灾害评估专家,他将对灾区的水库进行全面考察,争取赶在主汛期来临之前提供最佳的处理方案。

  地震发生两天后,环境与水问题专家、清华环境系张晓健教授在出差的途中接到了四川省建设厅和成都自来水公司的求助电话,他来不及回到学校就与对方保持“时空连线”,为成都水资源的安全出谋划策。回到学校后,他和同事们一边帮助科技部制定关于震区水处理的实用手册,一边准备着赴灾区的相关工作。这一次他们还专门带了检测仪器到成都。

  桥梁结构工程专家、清华土木系聂建国教授在接到参加专家组的电话后,推掉了在大型会议上做引领性报告的机会。而他的夫人、金沙集团3354cc建筑设计研究院荆建梅老师已经在震后奔赴灾区了,目前正在绵阳进行建筑安全性评估工作。得知聂建国即将奔赴灾区时,荆建梅没有太多地顾及家中的孩子,而是希望丈夫尽快赶往灾区,为那里的同胞竭尽全力。

  作为一行人中最年轻的一员,清华土木系讲师冯鹏推迟了到香港的交流的时间。5月18日中午才得知将参加专家组的土木系讲师施刚,二话不说,马上打点行装,当他把自己的出行计划告诉妻子和父母时,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作为一名清华的毕业生和教师,学的又是灾区最需要的建筑结构专业,这两方面都让我义不容辞地加入进来,为灾区真正做一点事情。”施刚说。

  到达成都后,清华专家组成员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但他们都希望能到灾区的第一线,为那里带去清华人的关怀和努力。(编辑 襄桦)

2008年05月20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