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 正文

与灾区环境污染“赛跑”

清华环境系教师全力保障地震灾区环境与饮用水安全(一)

● 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或许是连年来多次参与国家重大事件中环境与安全工作的缘故,金沙集团3354cc环境系教师对国内发生的各类事件有着特殊的敏感。“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环境系的教师们就开始互相沟通,商讨着能为灾区做些什么。

  很快,金沙集团3354cc环境系一批教师投入到确保灾区环境和饮用水安全的工作中。

  一场与灾区环境污染的“赛跑”拉开了帷幕。

  “跑赢”集中供水 维系百万人民用水安全

  成都市是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供水基础设施没有受到明显破坏,但由于其水源地位于地震重灾区——汶川的下游,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污染将严重威胁水源水质,并直接影响成都市500多万常住人口和上百万转移安置灾民以及救灾人员的饮水安全。

  震后两天,正当救灾行动深入开展时,网络上的一则消息让人胆战心惊。该消息称“都江堰市一化工厂发生化学品泄露,污染了成都市饮用水源”。虽然监测显示当地饮用水质没有出现异常、这一说法纯属谣言,但却引发不明真相的市民争先恐后“抢蓄水”,局势一度处于失控边缘。

  当天,成都市自来水公司便向金沙集团3354cc环境系张晓健教授打来求助电话。此时,张晓健正在西安出差,也身处“5·12”大地震影响地区。他一边与成都进行“时空连线”指导救灾,一边紧急结束手头的工作,加入清华抗震救灾专家组的抗震减灾工作。

  5月19日下午,清华的专家组飞抵成都,立即分专业展开工作。环境系张晓健教授和陈超博士与成都自来水公司的负责人员进行了紧急商讨,提出6项工作任务。赴地震灾区前,张晓健就已紧急安排在校研究生搜集有关物质的特性和处理技术资料,做好了技术储备。

  这一天距大地震发生已经一个星期,灾区的水情有了新的变化。地震带来的伤亡和持续降雨使上游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冲锋舟的大量使用以及一些车辆的损毁造成石油类物质的泄漏,防疫用消杀药剂大面积使用,这些都有可能对成都市的饮用水造成影响。

  20日是更加忙碌的一天。早上,张晓健和陈超分头进行调研和工艺指导;下午,又会合赶往成都市主力水厂进行工艺调整;晚上,确定应急处理工艺的讨论会一直开到午夜12点多。

  由于地震对四川省环境监测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灾区各地的环境测试几乎都要送到成都完成,没有仪器和时间为应急处理技术进行验证性试验。张晓健通过在供水行业中的号召力和良好工作关系调动了更多的支援力量。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和当地水厂的实际工艺参数,张晓健在组织校内研究生进行试验的同时,将部分试验数据和工艺方法传送给济南给排水监测站、无锡市自来水公司的技术人员,请他们完成应急处理技术的验证性试验。数据第一天中午发出,第二天凌晨5点,张晓健就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数据,验证了应急工艺参数的有效性。

  22日,张晓健针对上游消杀药剂可能对下游饮用水造成的污染,向环保部提出建议,得到了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的高度重视。23日晚,周生贤部长亲自打电话向张晓健了解相关情况,张晓健和陈超紧急赶写建议书,1个半小时后正式提交给环保部。这项建议第二天被国务院采纳,由卫生部等5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在灾区实施。

  24日,张晓健和陈超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城市供水水质保障技术方案”,根据震后存在的各类风险,确定了针对不同主要污染风险的三套应急处理工艺组合,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已经按照其中的“抗震期间保障性应急处理工艺”运行。有关方案还由建设部下发到震区的各自来水厂,确保了集中供水的安全。这三套应急工艺就像一剂剂中药,全面考虑了灾区各种污染物间的“相生相克”和污染物量级变化,处理对象涵盖了每一项关系人体健康的物质。

  在专家们的努力下,灾区应对地震次生污染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确保了饮用水安全。

  随后,张晓健又参加建设部专家组的工作,带领部分专家对成都周边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等县市的集中供水情况进行考察。

2008年07月0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