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入泥育新秀
——叶如棠讲述建5班励学金的故事
●校友总会 彭疆南
叶如棠,浙江温岭人。1965年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建筑系。曾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建设部副部长(正部级),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7年8月,“建5班励学金”建立,计划从2007年起,连续5年,每年资助5位贫困学生的全部学费住宿费,每位学生6500元,其中2007年捐赠的3万多元已经发放到了学生手中,获助学生都是建筑学院的大一新生。一个毕业40多年的班级能够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来计划和实施这样的捐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专程拜访了建5班的召集人——叶如棠学长。他向我们讲述了建5班励学金的故事。
叶学长回忆说,建5班在校时就是一个很活跃的班集体,还是学校的优秀班集体。班里有70%左右的同学是体育代表队和文工团的成员,有几个“名人”,平时集体活动很多,在学校很有些小名气。因为集体活动多了,班级的凝聚力自然就比较强,同学们的关系也很紧密。毕业时建5班还专门在大礼堂举行过一场专场演出,毕业后大家联系也不算太少,每年校庆都会返校聚会,外地有同学来北京,大家也会招呼着聚一聚,一聚往往就是二三十个人。
叶如棠是当时建51班的班长,另外还有建52、建53班。因为建51班排在前面,所以有什么事总是最先通知叶如棠,久而久之,他成了公认的“有实无名”的建5班大班长。毕业后,他又在建筑行业的领导部门任职,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整个建5班大型活动的主要决策人之一。
1995年毕业三十周年时,建5班出了一本纪念画册。画册浓缩了同学们毕业三十年以来的改变,有近况与毕业时的对照,很有意思。画册收集了叶如棠三张珍贵的照片:他在参加外事活动时与邓小平的合影,与江泽民的合影,还有一张他和一对当时都在大学学建筑的双胞胎女儿与贝聿铭大师及其夫人的合影。到毕业三十五周年时,建5班又出了一本纪念文集,叫《班门弄斧集》,收集了同学写的一些闲诗散文,由金沙集团3354cc出版社出版,除内部赠送之外,还有几千册公开发行,居然不久就脱销了。在这本集子里,收有叶学长在48岁本命年时写的一首小诗,叫《中年述怀》,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春华秋实岁月流,红叶入泥育新秀。” 时隔19年,这后一句话竟成了叶学长捐资助学的原动力,对此他颇有几分感慨。
建5班2005年在清华校友网上建立了班级主页,“人气还挺旺的,虽然建得比较晚,总的人气指数不算太高,但要从周排行、月排行来看总是排得上名次的。”说起这个来,叶学长脸上还带着些得意的神色。他说,只要是在北京,他每天都会上网,都要打开班级主页看看。正是这校友网让他看到了关于校友励学金的公告和募集情况,引起了他的关注。
叶学长带着几分凝重的神色说:“我自己当年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几乎全是靠助学金来支持的。”他虽出身城市,但当时家境很贫困,父亲在街道小工厂拿到的微薄工资完全无力支持他上大学的费用。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上大学的6年期间,他每个月从学校领取16.5元的助学金,那就是他的全部生活费用。
所以他对贫困学生抱着极大的同情,一看到励学金的消息他就有了要捐赠的想法。但是他又想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能发动全班同学来参与捐赠,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于是他找同班同学马国馨院士商量,得到支持以后,就在班级主页上发出了设立建5班励学金的倡议。之后,他与马国馨一起召集班里部分同学开了个会,专门讨论此事。会后,他几次与校友会老师磋商,基本拟定了“建5班励学金”的捐赠形式、时间、数额等大致框架,再次在班级主页上征求意见,最终与校友会签订了协议。为了响应母校的年度捐款,建5班决定从平时班级聚会活动的“班级基金”里拿出9100元,作为全班91位同学每人100元的基础捐赠。考虑到当年9月资助5名贫困生的需要,叶学长个人捐款3万元,落实了2007年的捐款进度。以后再以开放的形式,集体发起、集体命名,个人自由捐赠,陆续归入到“建5班励学金”里来。
在班级主页里发起捐赠励学金的倡议时,叶学长就提到了自己当年的那句诗:“红叶入泥育新秀。”诗意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红叶”既指秋天的叶子,喻自己人到中年,又合叶学长之姓;而“育新秀”,叶学长解释说,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无需做父亲的再“育”了,所以他所言“新秀”,指的就是那些像他当年一样,家贫无力支持学业的孩子,他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番解释引起了班上好几位同学的共鸣和反响,建五班励学金的倡议很快就付诸实施。
为保证今后4年捐资承诺的兑现,叶学长希望班里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继续参与这项活动。他还表示要争取家人或单位的参与,一定让捐资继续下去。
链接:
关于建立清华建5励学金的设想
(摘自叶如棠发表在建5班级主页里的留言)
我一直有个心愿,想为母校建筑学院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记得我48岁本命年写过一幅字,其中有一句“红叶入泥育新秀”。到今天这般年纪该考虑为未来的建筑学人做点什么了。一个多月前查校友网上有关捐资助学的信息,萌生了建立建5励学金的想法,并与孙凤歧同学通了话,提议请在校几位同学拟个方案予以发起,我即予响应。我看还是为后辈做点实事吧。同学们都知道我在校是个穷学生,几乎全靠助学金生活。今天我不敢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数倍回报,即为几个学生承担5年的全额助学金是有能力的。班上同学家境差异大,我不希望我的设想给一些同学造成压力。还是那句老话:钱不在多少,尽到心意就足矣!
期待在校同学早日拿出方案,也请全班同学予以关注和讨论。 (叶如棠)
转自《清华人》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