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有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
●石磊
石磊在工作中
2008年7月,我从精仪系本科毕业后,成为全国十几万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现任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村党总支副书记。
在千千万万的清华校友中,我是最普通的一个。如果说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了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基层,也选择了最能获得自我成长的机会。
坚定信念,选择基层
清华学生当村官,让很多人感到诧异,我已经被各种媒体、农村干部和普通老百姓问过无数遍:你为什么来做村官?我的回答很简单:一是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清华这种到基层一线、重点行业、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近几年中央对村官工作的高度重视,给了我们很大的平台;三是我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不仅仅做一个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人,还要身体力行,到基层去了解国情、寻找发展良策,所以我选择当村官。
我一直认为,就业的最高境界是选择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我曾经在外企和村官中选择过,我认为在外企工作尽管也可以创新、可以努力,但总归是完成老板下达的指标,是在 “做工”。而到农村,是在做事。一年来,我参加了历时数月的长江四桥拆迁安置工作,经历了文明创建和卫生长效管理的过程,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党建、团建的创新探索,完成了农村医疗、大病救助的调研,正在参与石埠桥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这些工作和调研,让我看到了快速发展的农村特有的各种现象与困扰,了解到不同社会群体在发展中的需求与隐忧,也在村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了不少基层工作的方法。这一年,我是在做事,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
自强不息,迎难而上
刚到村里时,我满怀着到农村大干一场的热情和决心,迫切希望用行动证明自己。我努力寻找项目,希望能够创业,却因不符合村里的实际而屡遭挫折。由于刚到村里,分配给我的都是诸如整理档案、文字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都是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小事。别人都在进步,而我承载着那么多期待,却似乎在原地踏步,心里非常沮丧,非常焦急,甚至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我记得最无助的那个夜晚,我拨通了母校老师的电话,他告诉我要有定力,要安下心来。南京校友会的学长也用他们的经历鼓励我坚持下去。
来自母校的温暖让我真正安定下来,抛开患得患失的情绪,开始认真反思过往的工作。我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在石埠桥村并不合适。在农村经济日益呈现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苏南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更多在于从经济管理实践中掌握发展规律,在社会转型时期深入调研一些核心问题,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想通了这些,我又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从扎实做好每件日常小事做起,从认真调研村情民意开始,逐渐获得干部群众的肯定,打开了局面。
可能有人会疑惑,做这些“小事”会不会浪费成长的宝贵时间?我丝毫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如果没有一直以来我踏踏实实做好的无数小事,领导也不会交给我越来越重的任务。如果我没有充分熟悉日常工作,在执行更重要任务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眼高手低、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都说到基层要能吃苦。其实生活的清贫、心灵的孤独并不算苦,真正苦的是遇到解不开、想不通、看不透的问题。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社会实际与学生观念相差很大,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惑,但只要坚持住,安下心来,困难总会解决的,度过最难熬的阶段,前面也许就会峰回路转。我想,这可能就是自强不息的意思。
勇敢坚定,智慧从容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体会,我选择了三个关键词。
一是勇敢。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勇敢地报了名,让我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让我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学到了那么多东西,让我拥有父老乡亲们至真至纯的情谊。
二是坚定。既然选择了所走的路,那就坚定信心、心无旁骛地走下去,什么样的打击、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改变信念。放下心来,就有了付出的勇气,也有了改变的决心。无论今后我是留在农村,抑或是去到其他地方,我都不会忘记这段富有意义的时光。
三是智慧。从学生逐渐变成一个社会化的人,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性地适应这个社会。用宽容来接受,用智慧来处理,既能坚守一个清华人的品质和操守,又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