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燕·巧克提: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
●研通社记者 王春香 王莹慧 杨帝
巴燕·巧克提 法学院2007级法律硕士,签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已赴新疆工作。
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巴燕·巧克提就是这样一个确定目标、奋勇前进的人。
巴燕是新疆塔塔尔族人,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2007级法律硕士。从进入清华后他就明确了毕业后回去建设家乡、为家乡老百姓做实事的志向。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只投了两份简历,目标都是到新疆基层工作。“第三份简历还在打印中,我就找到工作了。”巴燕笑着说。
目标始于清华
当问及巴燕什么时候有了回大西北的想法时,他简洁地答道:“来清华之后。”巴燕在报考大学本科时与清华擦肩而过,不服输的他打定主意要通过考研到梦想中的学府深造。然而来到清华后,他才深深地体会到清华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学府。
巴燕说,清华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影响太大了。清华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让他第一次感悟到清华的学生不应该只关心和局限于自己的小喜小乐,而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气魄。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中,还专门抽时间看望、慰问少数民族同学。老师们的关心和期待让巴燕感受到,在清华,老师们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是身体力行地为培养合格优秀的接班人而日夜操劳。在这样一种全校师生为了实现强国梦而共同努力的氛围中,巴燕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作为一个得益于国家少数民族政策而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西北人,没有理由不回报国家,没有借口不去建设家乡。”于是巴燕立下志向,毕业之后不观望其他高薪优厚的工作,直奔热火朝天的大西北,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
目标确立于实践
有人说目标对于意志摇摆的人来说,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然而,对于像巴燕这样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来说,目标只会在实践中更加坚定。
巴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办实践时,慰问了许多少数民族老百姓。当他亲眼目睹这些贫困地区老百姓的艰辛生活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巴燕又去南疆乡进行实践,为了能多接触家乡贫困地区的百姓,实地调查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巴燕主动走访了许多贫困户。“看到有的乡亲吃不上稍微丰盛的饭菜,穿不上体面的衣服,喝水也要使劲儿省。看着贫困的乡亲们,我的心里很难受。”在与贫困百姓的交谈中,巴燕深切感受到,并不是老百姓们懒惰和不愿意努力,而是因为缺乏人才来引导他们走出贫困。
巴燕说:“清华教会了我很多很多,我愿意用在母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真的希望有一天乡亲们都能过上小康生活,孩子们也能像我这样幸运地走出去上大学。这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也需要时间,而能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便是巴燕毕业时将目标紧紧地锁定新疆的原因。
向着目标前行
如果说清华的学习生活和巴燕亲身的实践经历,让他选择了回新疆工作的大方向,那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促使巴燕对新疆的工作方向有了明确定位。
2009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学子:“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书记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总书记的寄语让巴燕深受触动,他动情地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总书记光鲜的一面,可是总书记在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的背影却不被提起。总书记鼓励我们青年从基层干起是最有发言权的。”综合各方面考查,巴燕觉得去基层工作是锻炼一个人的最佳机会,于是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大西北、向新疆的基层工作岗位投出了精心准备的简历。
这就是巴燕,不为目标以外的诱惑所分心,认准目标便执着前进。令他欣喜的是,在投出第二份简历后,巴燕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相信这个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一定会和无数投身大西北建设的清华学子一起,不负母校的叮嘱,不负人民的重托,不负祖国的厚望,为大西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