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启航计划 - 正文

温沛涵:高校也是成长的沃土

●研通社记者 蒲成川 陈怡凤

  温沛涵,吉林省榆树市人,金沙集团3354cc工业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签约重庆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曾担任工业工程系党委学生组副组长、团委书记,工业工程系2004级本科生辅导员。曾获清华之友—董氏东方奖学金、金沙集团3354cc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一二·九”优秀辅导员奖学金、清华之友—YRC物流奖学金,清华之友—埃克森美孚奖学金等荣誉,已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4篇。

  清华十年:打击与坚强的循环

  结束十年的清华生活,温沛涵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他在清华的奋斗和转变的历程。

  刚来清华时的温沛涵,兴奋而意气风发。但却在大一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成绩排名在班级后1/5,体育不及格。经历了短暂的苦闷、彷徨,他重燃斗志。他说“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更坚强,相信自己,重新树立信心,调整好心态”。大二开始,他逐渐适应了大学的环境,努力学习,还经常和同学们进行深入的研讨。他还积极融入到班集体中,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和文体活动。

  读博士期间,温沛涵担任系里的团委书记和 2004级本科生辅导员等职务。他说:“你会发现从这些小五六岁的师弟师妹身上能学到很多。或许是因为有代沟,他们的思想观念我无法完全接受,但是的确迫使我不得不思考得更多更深。”

  在温沛涵看来,社会工作带给他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进行顺畅的沟通,怎样做大家才更能尊重彼此的想法,怎样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各种思想兼容并包;同时,社会工作也是学习和科研生活中枯燥苦闷彷徨懈怠时的一抹亮色、一剂良药,让人不断激发活力和热情。

  选择高校:科研与产业的结合

  之所以选择签约重庆大学,温沛涵说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他很偶然地在就业中心网站上看到重庆大学的招聘信息,又很偶然地与来京开会的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易树平教授进行了一次长谈。但也是必然,由于他的导师、工业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郑力教授的言传身教,温沛涵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有发展潜力的内陆地区国企、政府机关和高校,并按照“国家、社会、家庭要求自己应该做什么;知识、能力、现实决定自己能够做什么;兴趣、爱好、特长吸引自己喜欢做什么”三个层次不断剖析自己,缩小选择范围。

  作出这个重大决定,最关键的是与郑力老师和易树平老师的两次谈话。郑力老师一直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做能享受其中乐趣的工作;易树平老师则以自己工作至今的切身经历仔细分析了到重庆大学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温沛涵说很佩服自己的导师郑力教授,是导师每天充实的生活让他觉得在高校是一件富有挑战和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好科研,必须要求一个人全神贯注和充满激情,“在压力下工作,才会有效率”。

  “我喜欢这样一种学术科研,那就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所研究的这个领域,目的就是要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仅要有能踏下心来、坐得住板凳的认真钻研的态度,而且还要有好的沟通能力,然后把自己的理念和知识以工业界可以接受的方式渗透和传达给他们。”就是这样一种科研与产业结合带来的挑战,让温沛涵觉得还是高校更适合自己,“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做工业领域有现实需求的科研课题”。

  奔赴西南:环境与挑战的抉择

  温沛涵是东北人,选择去重庆,也就选择了从祖国的东北走向西南。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回家乡熟悉的环境中工作,温沛涵说,家乡有太多的亲戚朋友,这种熟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另外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它的工业体系已经很成熟了,而温沛涵所从事的领域更适合到一个新兴的工业体系中应用。重庆地处川渝经济圈,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区域,那里有他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重庆和重庆大学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样一所正蓬勃发展、走向开放的城市和有 80余年历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大学里,抓住机遇,做好自己的事情。”

  温沛涵说,他喜欢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下工作。选择到重庆这个人地两生的环境中工作,是一种挑战,也会让自己更有激情。

  来源:新清华 1824期

2010年12月2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