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祖国需要的“螺丝钉”
●王 东
刘铮 2008年考入金沙集团3354cc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曾任电子工程系无研三四班班长、党支部宣传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11年签约广西选调生。
这是他在清华园的第3年,也是最后一个年头。3年的学校教育使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3年前,他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3年后,他决定投身到广西的基层政府工作。他,就是签约广西选调的电子系硕士研究生刘铮。
自我挑战 热忱服务
2008年,刘铮考入金沙集团3354cc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怀着“做一名优秀工程师”的想法走进了憧憬已久的清华园。
之前的工作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前没有做过学生工作,读研期间就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刚入学时,他选修了何福胜老师的英语课。为了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他主动担任小组长,每周组织小组讨论,使其成为全班最积极活跃的小组,得到何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第一次用心尝试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对他无疑是莫大的鼓舞。这次成功的经历,使他更热心从事学生工作,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挑战。
由于所在班级为纵向班,各年级同学都有,平时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实验室内部,实验室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刘铮担任班长后就以增强感情建设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每次都保证电话通知到每一位同学。通过真心的付出,参加活动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位博士在毕业之际对他说: “你这班长当得真不容易,在清华学习5年了,没见过像你这么用心认真的班长。”
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刘铮着力抓出勤问题。有些同学对此不理解,虽然后来通过谈心等方式最终得到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但这件事让刘铮意识到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做学生工作,有时候出发点是对的,但是方式不合适也起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刘铮谈起做学生工作的经验,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通过长时期的学生工作,他以成为又红又专的清华人为目标,促进了思想的成熟,培养了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也增强了自信心。
敢于担当,爱国奉献
清华精神和读研的经历,给刘铮日后的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2009年,刘铮作为赴无锡暑期就业实践支队队长带队参加电子系研团委组织的暑期就业实践。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以及地方快速发展的现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清华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清华学生,刘铮更喜欢用行动来诠释自己的想法。2011年,他将以选调生的身份赴广西基层工作。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不理解。电子系毕业生留在北京,工作待遇和发展都不错,为什么要选择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乡镇,从事与专业无关的政府基层工作?
两年多的学生工作让刘铮深刻感受到,一名优秀的班长可以营造一个温馨融洽的班集体,一名负责任的党支书可以构建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党支部。而推广到政府部门,更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才能把一个地方治理好。一个称职的公务员,绝对不是想象中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形象。刘铮认为,北京条件确实很好,但是地方更加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广西,需要更多的人才去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清华人应担负的历史责任。”要想造福一方百姓,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进入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工作。
寄情广西,扎根基层
作为一名湖北籍学生,选择去广西工作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之后,刘铮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前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北部湾规划风生水起,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三大发展机遇集于一身,广西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等广西重要领导亲自来清华落实选调生招录工作。领导的重视,组织部细致的招录工作,都显示出广西对人才的渴求,让他非常感动,更坚定了去广西的想法。这是广西与清华开展定向选调的第一年,自治区及各市级机关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他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毅然选择去乡镇工作。
这并不是一时冲动,刘铮清楚地认识到,赴广西基层乡镇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待遇也相对较低,更有可能被遗忘在基层。但基层才是选调生的正确定位,是各项政策最终落实执行的地方,更是国家的真正需要。“一名选调生的使命就是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做一枚称职的‘螺丝钉’。”一个乡镇,人口上万,问题的复杂性、矛盾的尖锐性不言而喻。对于一名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征地拆迁、扫黑除恶、医疗教育还是社会管理等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如果咱们都没把握,那谁有把握?如果咱们不去做,谁去做?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清华人的责任,去基层,兢兢业业竭尽全力把基层工作做好。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哪怕一辈子扎根在乡镇,也是在为上万人民服务,不负父母及学校的培养与期望。”
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守,让刘铮义无反顾,踏上全新的征程。
来源:新清华 201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