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奋进 志在险峰
——访金沙集团3354cc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刘运辉
●研通社通讯员 邹丽 周飞 钟华
刘运辉,金沙集团3354cc经管学院2002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在导师陈剑教授(首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的指导下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7篇论文,并有两篇论文正在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等国际一流管理类学术刊物审稿。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Kauffman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蔡小强教授开展合作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项目“供应链中定价、生产和配送决策及合作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曾任金沙集团3354cc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团长,金沙集团3354cc研究生团委实践部部长等职。
“相当于有三个导师在督促你”
刘运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多次参与校际合作科研项目的研究,这也成为他科研工作的亮点。一方面他和自己导师陈剑教授就“基于集体竞价拍卖的定价与投标策略研究”涉及的问题积极探讨,得到了导师的鼎力指导;另一方面,他先后三次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与蔡小强教授就“双层供应链系统中的定价与采购策略研究”研究课题展开合作。除此之外,他还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Robert J. Kauffman教授就“集体竞价网上拍卖(Group-Buying Auction)研究”进行了课题合作。在我们惊讶于他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时,他却显得十分谦虚和内敛。
“我只是项目的参与者,任何科研项目的进行都离不开集体的合作与贡献,这是我参与项目的一个最深的体会。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很多问题都无前人做过研究,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够承担这样的研究任务。科研项目中3位老师和长期合作的宋西平师兄都给与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Kauffman教授的合作缘于一次国际会议。“一次我做完学术报告,Kauffman教授主动提出一起进行合作研究。考虑到Kauffman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的身份,我当时认为那只是客套。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再一次联系陈剑老师和我,并且表示对这个课题的兴趣和合作的想法,我才真正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难得的合作机会。”
当被问及参与这么多的合作,自己是否感觉有压力的时候,刘运辉很坦然的说,压力是有的,因为校际合作自己要承担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使命和责任,更要从学校声誉的角度来看,要把清华人的学术风范展示出来。
和不同的学校合作,方向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基本还是围绕Group-buying Auction的不同侧面展开。他向我们这样描述自己的科研生活:自己这边刚刚和导师讨论完,香港的蔡教授就有可能来信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要求。晚上睡觉前,将一些研究结果发送到美国Kauffman教授那里,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到他的修改稿。因为美国的白天正好是中国的晚上,这样无形中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增大了压力。“就像有3个导师同时在督促你的科研进度,就是你想偷懒都不可能。 所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社会工作也不耽误科研,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
当被问及在科研上能取得累累硕果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是“踏实”。这样朴素的语言蕴含了极深刻的内涵,这也印证了清华人“行胜于言”的一贯作风。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谈到社会工作,刘运辉表示对自己在校研团工作的那段时间十分怀念。
“那时候,通过工作接触到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哪怕是批评,我觉得也是另外一种指点。从那时起,感觉自己才真正了解到清华的人文内涵……而且,做社会工作和做科研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你都是在一个集体中服务,更加能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会面临在科研与社会活动之间做取舍。刘运辉似乎没有这样的困境。他形容自己是一个“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分散了精力就很难把握了。”所以,刘运辉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去做合适的事情。他白天做科研,晚上做社会工作。因为个人时间有限,工作压力大,有段时间他几乎每天凌晨两点才睡觉。
“决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
“郁闷”这个词,是很少光顾刘运辉的生活。
“其实也有遇到过困难和迷茫的时候,但是可能因为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倔吧,决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那种,所以很多问题和难关到最后就都克服了。”刘运辉微笑着回忆起自己当初保送来清华的一些故事。
本科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获得了管理学和工学双学位的刘运辉,在毕业之前很坚定地选择要来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进行深造。“经管学院往年都没有外校直博的保送名额。而且,当时我们专业不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的学生,想考都没有机会,可以说是背水一战了。”
那个时候,他对清华的了解途径也是相当有局限性的。没有亲戚在北京,没有同学可以提供帮助,连选择导师都需要借助网上资料。但是,刘运辉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
“清华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十分优良的学术平台。这里不但有高水准的研究设施和成果,能够给你提供更多接触世界科研前沿的机遇;同时,你还可以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学者和导师。我的导师陈剑教授就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管理学家,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上天也许真的眷顾这样一个倔强勤奋的山西小伙子,经管学院那年恰好第一次有了外校保送直博生的名额,就这样,刘运辉凭借着本科时的出色表现,顺利地来到美丽的清华园。
新的学校,新的科研环境,新的合作者,很多新鲜的第一次都在等待着他去调整和适应。不过,习惯了早打算早准备的他,把毕业那年的暑假时间全部用来适应这个新环境。收拾了本科宿舍的东西,刘运辉就来到了导师陈剑教授的实验室,参与到了当时课题组的一些工作当中。很快,他便融入到这个大家庭。虽然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但是他赢得了提前感受清华氛围的门票,为以后的科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博士二年级时,确立自己未来的研究课题成为他一个多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查阅文献资料,补充知识。“几乎有一大半的文献都是那个时候看下来的。”他回忆道,“无论有关的,没关的,统统都看,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研究方向的灵感。”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跟导师讨论想法,交流观点。“陈剑老师是非常严格也非常认真负责的一位导师,而且陈老师的勤奋和刻苦也是非常有名的,你常常可以在晚上10点以后或者节假日在办公室找到他请教问题;而他则会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他的指导使得你的工作避免了很多大的偏差,并能够沿着最有价值的方向开展下去。”
在不断的深入思考当中,他渐渐意识到了自己思路上的一些问题,于是很及时地转换了思考的角度,很快,他就等到了自己科研路上柳暗花明的时节。“我想博士的生活就是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情;郁闷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才是最大的发展
已经是博士五年级的刘运辉,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找工作。毕业前的这段时光,很多同学都忙于找工作,四处奔波,反复权衡。而刘运辉却过得相对安稳和沉静得多。他目前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上。
“我希望自己做事情善始善终。科研的进度不应该因为我的毕业而被耽误,尤其是还涉及到与两位校外老师的合作,所以,我希望自己集中毕业之前的时间来把最后的工作完成,也算是向导师和学校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吧。”
“当然,我也关心着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这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我很同意导师的一句话,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去追求,这样你就避免了很多诱惑,因为那些不是你的目标;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你就轻松了很多,也坚定了很多。”
刘运辉很希望自己将来从事和经济管理相关的实际工作,而这方面外企的发展水平相对要好一些,同时还有优厚的待遇等等。面对这些,他心淡如水。他回忆了他参与学校“启航计划”工作的那段岁月:“引导别人的同时也在引导自己。”他认为只有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才是最大的发展。
“峰,是旧的终结,更是新的开始”
这是刘运辉自己给自己留下的座右铭。它不是来自什么名人,而是他对成长的一种感悟。刘运辉说,我们应该敢于从山脚下重新开始,从以前成功的光环中跳出来。这不仅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智慧和魄力。也许,“清零”对于刘运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习惯于踏实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目标;而获得成功之后,他又一样习惯于踏实地将心情收拾回原点。在每一次的攀登和重拾之间,他为自己的人生路留下了串串坚实的脚印。
分别的时候,刘运辉很利落地展开自己的折叠车,微笑着向我们挥手,又踏上了行程。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不由得萌生一种念头,也许生活的真谛就在我们每天脚步所及之处,踏实地迈好每一步,我们就能够无愧于心了。(编辑 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