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工程物理系建系50周年 - 正文

遵循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和输送高层次核专业人才

——工程物理系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介绍

  金沙集团3354cc工程物理系自1956年建系起,就确立了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核科学与技术事业培养高层次核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工物系50年来的发展与我国核事业的进程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该系共培养了7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包括6000多名本科生和近1000名研究生,他们在我国核领域以及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和骨干作用。

  工物系目前有在读本科生609名,研究生410名(博士生153名,硕士生119名,工程硕士生138名)。

  人才培养的支撑——高水平核学科

  为了适应我国核武器事业和核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工物系建立初期的专业设置较为完整、细化,最多时包括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学、应用核物理与技术、加速器、剂量防护、理论物理、同位素分离、核材料、反应堆、放射化学等10个专业。经过国家教委多次专业调整和学科整合,从1996年开始,该系下设工程物理和核工程与核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研究生教育则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4个二级学科。目前,该系还增设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医学物理与工程、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以及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二级学科。

  在国家2003年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位居第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1所4个二级学科齐全的高校。其中,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能科学与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全国高校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也是教育部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的模式——高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1、探索创新,开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协议方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模式
国防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核行业单位的特殊状况,普遍面临骨干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朱鎔基总理曾为此做了专门批示,促请教育部、科工委解决。

  金沙集团3354cc工程物理系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提出采用协议方式,1996年起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核集团)、2000年起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等国防核科技单位定向培养和输送本科以上核专业人才的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金沙集团3354cc为国防核科技单位定向培养输送人才的问题。从1996年至2006年,11年来工物系累计为中核集团和中物院招收定向本科生29个班,共877人。已毕业7届17个班,共517人,其中418人(占总数81%)履约到中核集团的研究设计院、核电站、核燃料厂共31个单位,以及总装21基地、中物院、广东核电、中科院有关研究所等8个单位工作。其中147人(平均每年21人,占履约毕业生的35%)到地处西部的核科技单位工作,而之前的5年只有5人。这些毕业生已经开始发挥积极的科研骨干作用,有部分学生走上处级等关键科研和管理岗位,有的已获得军队三等功等奖励。

  定向生培养模式是工物系首开先河,探索出来的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契约形式培养核专业人才的新型模式。经过不断总结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改变了中核单位多年没有名校毕业生的历史,更好地向我国核行业输送了专业人才。正如工物系首任系主任、原教育部长何东昌所言:办学的成绩首先要看是否面向需要培养了优良的人才,工物系的定向生培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的一条满足国家人才急需的有效途径。

  2、另辟蹊径,为国家重点战略单位培养二学位生以解核行业燃眉之急

  为了尽快地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广、跨学科的核工程专业人才,经教育部批准,中核集团和工物系签订协议,从1992年起,中核集团委托该系举办核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每期招收30人。目前已有12届毕业生,共271人,主要来自核工业系统如国营404厂、504厂、405厂、核动力院、天津三院、核五院、四院、七院等十几个单位和海关系统。设立的专业方向为:核化工、同位素分离、反应堆、核技术等。另外,该系2002年入学的二学位生来自航空航天系统,主要为国防重点单位培养技术骨干人才。在历届双学位班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骨干。

  3、送课上门,为国家重点部门培养工程硕士高层次人才

  我国十一五到2020年间将大力发展核电,因此急需大批高水平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实核电及核燃料队伍。2004年开始该系为中核集团举办同位素分离、核化工与核材料方向、核能方向工程硕士班,学生来源于中国集团所属10多个单位。这些单位多是我国民用及军用核燃料的研究和生产单位,有些单位地处山区,高层次人才非常缺少,该系送课上门,组织优秀教师专门赴西部授课。目前,该系已还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能科学与工程以及安全科学与工程、医学物理与工程等学科方向开始进行工程硕士生培养。
另外,为了满足部分重点行业、单位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该系也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三院、西北核技术所、二炮、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等重点单位培养研究生的工作。

  4、形式灵活,开展以核行业为依托的继续教育  

  为适应我国核电发展的需要,该系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为核电厂等企业承办各种继续教育非学位学习班。这种形式灵活的继续教育形式,满足了核领域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及其专业知识的补充与更新,其中包括核电厂岗前专业培训、基础知识培训、辐射测量学习研讨班等,使高水平的继续教育成为该系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人才培养的关键——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与研究型教学体系

  1、理工结合,构建核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型课程体系

  工物系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要求,从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的目标出发,以优化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我国核专业发展的适应性为主要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内容新颖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工物系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灵活。按照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原则,重新整合了本科培养方案,使该系培养方案具有“工程”与“物理”密切结合的专业特色,既保留了坚实的数理基础优势,又强化了工程实践训练,培养近代物理电子学、辐射技术、加速器技术和核能工程等方面专业人才。

  2、加强实践,促进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近几年来,工物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的资源成为教师们关心和探索的问题。该系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投入专项基金,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吸引教师将高水平的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该系实践教育的水平。该系从领导到教师都非常重视SRT计划,其立项数、教师参与数、学生报名数、结题数逐年提高,SRT计划组织工作得到学校的肯定,获得三次SRT组织奖。很多学生的SRT成果成为科协挑战杯竞赛的获奖项目,有的成果申请了专利并成功转化为企业产品。目前该系近一半的学生能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实践工作中。
为了加强设计训练,工物系开设了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如《智能物理仪器课程设计》课程,在内容上不仅有软件设计也有硬件设计,考试也进行改革,不仅撰写设计报告同时进行一对一的口试,教学效果好,学生收获大。另外,该系也倡导在讲授性课程中逐步加大项目训练和大作业等设计实践环节。

  3、内涵建设,鼓励高水平教师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课程的重要保证。工物系采取教授上讲台、聘请海内外高级学者专家、培养骨干青年教师等多种措施有效保证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建设一流的课程,该系课程内涵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核能与核技术概论及认识实习》课程,由该系5名教授担纲主讲,编写了高水平讲义,制作丰富的声像教材,建立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对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起到很好的作用;该系暑期开设的《学科前沿讲座》课程聘请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进行教学,来自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和台湾新竹金沙集团3354cc等学府的资深教授为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授课的还有国内本学科著名的专家院士。一门课程邀请10多名院士讲授,这在清华也是罕见的。

  工物系一直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邀请资深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几年来,该系王侃、肖利苓、唐传祥等教师先后获得金沙集团3354cc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该系在课程六要素上不断进行改革和提高,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建设出一批真正具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4、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

  工物系非常重视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借助学校“985”一期建设项目,该系配套投入,建成了核信息技术与获取实验室、辐射探测实验室、反应堆物理实验室、核能教学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目前,该系实验室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开展了教学实验的改革,提高了专业课教学实验水平。初步建设成一个先进、开放、重在作风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核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研究基地。

  工物系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中核集团以及国防系统签订了共建生产实习基地的协议,已有10余所核领域单位建成该系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该系MOTOROLA教学实验室利用企业提供的科研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和设计的平台;与同方威视公司共建的集装箱产学研密云教学基地使学生顺利参与到同方集装箱产业化的大工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实践大舞台。

  工物系在50年的人才培养历程中,虽然历经风雨,但始终未改为我国核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初衷。在历届系主任的带领下,全系师生一直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为我国重点战略部门和单位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的要求。2004年,金兆熊教授领衔的“本科以上定向核专业人才培养输送模式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该系刘广均、应纯同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高喆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是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唯一一篇全国优秀论文。工物系核学科的建设工作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在新换届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该系康克军教授任主任、程建平教授任秘书长。工物系在核学科建设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工物系为我国核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院士、专家、将军、领导者,今天的工物系也将挑起历史的重担,在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上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再创辉煌,为实现我校跻身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我国核事业的二度辉煌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10月1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