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工程物理系建系50周年 - 正文

培养我们成长的“摇篮”

王聚文(1966届)

  清华园永远是我梦回的地方。今年正值清华建校九十五周年、工程物理系建系五十周年,适逢一九六六届毕业四十周年。我们工物系六字班同学在不同的领域里历经四十年奋斗,相约同回母校团聚。我从大洋彼岸飞回祖国,扑进母校的怀抱,融入久违的老师和同学之中……系馆门厅内金光闪闪的“核科技人才的摇篮”几个大字令我思绪万千,激动不已……

  一九六零年的金秋,刚满十七岁的我跨入了国人瞩目的金沙集团3354cc,并有幸被我国第一个开设原子能专业的工程物理系录取,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和使命感。作为北京地区的新生,我提前报到。迈进偌大的清华园,别上了“金沙集团3354cc”校徽,连校园都还没认清的我就参加到了迎新队伍中,到北京火车站去接一批又一批外省的新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刘隆祉和几个挽着裤脚、用扁担挑着行李来的湖南新生,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听懂一些他们浓重的乡音,真比学习外语还难。但也就从那时开始,我们有了一个来自天南地北、由不同乡音组成的物六这个新集体。

  我还记得,刚开学我就成为一名“替补兵”,编进四字班贾春旺排长属下的民兵重机枪方队,为参加国庆首都民兵师的游行,和高班的大哥哥一起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阅兵式队列训练。我们每天在东大操场或附中外的北操场上踢腿、摆臂、正步走。烈日晒、汗水淹……换来了“十一”国庆大典时走过天安门城下的清华威武之师。

  我们六字班一入学,就赶上国家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食物匮乏、饥肠咕噜心神不宁时,是亲爱的学校和老师们教育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和面对困难的坚毅品格。在可塑性非常强的青年时代,这一段经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不会忘记,工物系是有非常明确培养方向的。面对刚刚破裂的中苏关系,独立自主地建立中国原子能科学和核工业技术队伍,是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重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老师帮我们树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何东昌系主任对我们在系馆阶梯教室的第一次讲话,他非常有哲理地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高标准要求自己,任重而道远。是清华,是清华的老师让我懂得了爱国家、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通过努力踏实地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科学方法的严格训练掌握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临近毕业前夕6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曾让我们暂时迷失了方向,在忐忑不安中告别了清华园去苦苦求索。一九七八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百废待兴的母校和工物系又热情地展开双臂接纳了我,让我开始了迟来的研究生的学习……。随后清华送我出国留学,我也和众多文革后的中国留学生一样,以勤奋和拼搏的精神获得国际加速器领域对我这个清华人的认可。由于清华时期获得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上的严格训练,作为美国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物理学家、加速器技术研究系副主任,我多年来负责和致力于近代直线粒子加速器结构的研究、发展和建造,研制了四十余种不断更新换代的加速器。由于我的经验和声誉,经常受聘为一些公司的顾问。

  在这里,再让我写几件留给我深刻记忆的故事吧……

  光荣又机密的任务 — 去200号种树

  一九六零年秋入学后不久的一天,系里召集全体新生开会,给我们布置了一项重要的“保密任务”:下星期去一个原子能反应堆的基地(200号)种树,不可以把这个消息和到那里看到的一切告诉别人。我意识到,这可不是中学生的夏令营活动,而是我这辈子接受的第一个真正的机密使命啊。整个周末是在亢奋的情绪中度过的,我强忍着没敢对家里人说一句有关种树的事。
星期一,我们打起背包爬上几辆大敞篷汽车奔向京郊,一到昌平附近,就看到掩映在山中高耸入云的烟囱。车子直开到一个有空空大厂房的地方,我们就住进了附近的几排平房。在那里地当铺,草当床,将被褥就铺在稻草上。那时的200号还是光秃秃的一片,没有绿色。我们要在布满了鹅卵石的地上植树,首先要挖很深的大坑并捡出大块的石头,再栽上杨树、槐树和一些灌木,还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水浇灌树苗。虽然干活很累,但一想到我们在为如此重要的200号添砖加瓦,个个情绪高涨,休息时每个班之间此起彼伏地拉歌,至今那歌声还会在我耳边回响……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到那里看看。

  团结友爱的六字班和603班集体

  六零年一进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就成了我们的亲人、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年级的第一位辅导员是刘开敏老师,后来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王晶宇老师。开始我们把辅导员看得好威严,通过组织的各种活动、谈心和交流,他们很快就成为了团结起物六这二百人大集体的核心。

  我们物603班,人不算多,但背景和性格各异。在朝夕相处中,是班级的“小领导”让我们成为了一个友爱的集体。40年后,还是曾为书记的李泉凤和班长国智元为我们组织了毕业四十年的大聚会。深深的同窗情谊,让我们几乎全部都回到了母校。

  大学生活培养了我们强烈的集体主义道德精神。清华八年的熏陶,坦诚对人、关心体谅他人、共同协作的待人处事态度和工作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在美国的公司、机构和研究所里,“团队精神”也无一例外的是雇用、评价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多年来,我在研究所领导一班人马,负责一些科研项目,作为一个“小老板”,我工作的得心应手,这一切来源于清华的培养,来源于工物系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

  卓越、雄厚的师资队伍

  翻开工程物理系骄人的系史,这一切成就要归功于她拥有的宝贵财富 — 卓越的教工队伍以及其高超的专业水平、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我所经历过的系主任有何东昌、余兴坤和金兆熊几位教授,他们为国家培育人才,勤勤恳恳、身先士卒是有口皆碑的。

  在教育方面,工物系最可贵之处在于,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二是鼓励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过我的老师都是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桂伟燮老师教的加速器物理基础和刘乃泉老师教的加速器理论。时至今日,他们教过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我仍然记忆犹新。文革前我曾有幸参加了清华因材施教的实践,刘乃泉主任为我精心安排了教学计划,让我提前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并开始攻读部分研究生课程,同时跟随胡玉民老师在微波实验室锻炼动手能力。

  我永远不能忘怀,在我出国前的日子里,林郁正老师和童德春老师给我迅速补习了由于十年动乱荒废了的学业,是他们给了我去国外迎接新的挑战所必需的本领和信心。由于工作需要,最近我查看了许多关于小型直线加速器的资料,包括至今还完整保存着的林老师和童老师给我讲课和辅导的笔记。仔细读了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加速器的技术发展飞快,但是,那么多年前,老师们把许多关键和基本的物理问题、设计技术和自己的经验竟然讨论和总结得那样清晰和全面。这些,的的确确让我感到了老师们竭尽全力培养学生的那一片诚挚的苦心。
时间可以无情的给我们的鬓发覆霜盖雪,让皱纹爬满我们的面颊,但永远不能丝毫减少我对母校、对工物系、对老师们的感恩戴德的挚情。正值工程物理系建系五十周年来临之际,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工物系继承、发扬光大她的优良传统和学风,桃李遍全球,为祖国的强盛做出更杰出的贡献。衷心祝愿我尊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长寿;衷心祝愿我的同学们生活幸福、美满;衷心祝愿我的小学弟、小学妹们茁壮成长、事业有成!

2006年10月18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