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第一步,科学研究第一步
●精仪系 胡淏
我在大学本科阶段做了3个SRT项目,大二到大三上半学期完成了一个,之后两个学期各做了一个。很遗憾学校规定大四毕业设计期间不能参加SRT项目,否则这学期我还会再参加一个。
在我完成的这三个项目中,第一个项目是自己立项的,持续时间也最长,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在中学时就接触过很多科技活动,参加科技活动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乐趣。大二开始后,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的我开始琢磨着“重操旧业”,开始自己大学的科技活动。从大一开始就听说有SRT,而且可以由学生自己立项。经过了解,我发现现在自己立项的同学比较少,基本都是参加老师给定的项目。那我能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一点想法立成SRT项目呢?说不定个人立项还会因为“物以稀为贵”而受到同学们的羡慕呢。所以,在兴趣爱好的驱使下,加上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我决定自己立一个项目。
我很快在自己熟悉的航空模型领域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2003年9月开学后,我开始琢磨找一位导师。可是,系里上百位老师,究竟找谁合适呢?而且,老师们做的都是很高深的科研项目,会不会不屑于辅导我这个大二的学生和这么一个“低水平”的题目?正在犹豫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自己想申请SRT项目的事情和我们当时的年级辅导员朱亮学长说了。他鼓励我申请,同时还带给我一个好消息,他所在的方向正好是搞微小飞行器,跟我所定的题目沾边,而他的老师王晓浩没准就可以做导师呢!
那天晚上,朱亮把王老师的电话告诉了我。第二天中午,我壮着胆给王老师发了个短信,说清原委。很快,王老师给我回了短信,说愿意做我的导师,并想具体了解项目的情况。我当时非常兴奋,没想到老师答应得这么痛快,一直以来在我脑海中刻板严肃的教授形象立刻变得很平易近人。我和王老师进行了面谈,他成了我第一个SRT项目的导师。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可能是我们班上第一个走进实验室和老师谈技术的学生。我想,SRT教给了我很多东西,其中如何跟老师沟通,如何了解实验室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吧。
导师找好了,我开始为组建一支自己的“科研队伍”努力。我们的队伍一共有3位同学,其中一位是从大一就认识的好朋友李珂,另一位来自自动化系的同学叫杨波,相比之下他的加入就更有些故事了。大一时我们一帮同学经常在图书馆老馆自习,并很快形成了一个跨多个院系的“老馆自习团”。在一次“自习团聚餐”时,杨波知道了我立SRT项目的事,他积极要求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刚好由于学科的局限性,对电子电路不太开窍的我希望找一位对此比较了解的同学加入队伍。于是,一个3人研究团队形成了。
在后来一年半的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个队伍结构多么合理:每个人有自己的专长,大家又配合相当默契。而且通过这个SRT项目大家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后来还经常合作一些项目。这又是SRT带给我的一个收获:如何组织和带领一支团队。有人说清华人缺乏合作精神,但通过SRT,我想我们这几个清华学生应该在这方面得到了弥补和提高。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艰苦的,我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2005年4月,在王老师和本系博士生宋宇宁学长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完成了项目的样机。2006年1月,我们又得知自己的项目获得了全校SRT优秀项目二等奖。回头看看,这个项目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我们3个同学也都在本校获得推研资格。这个时候,一切奖励和称赞都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时,多了一份坦然和自如。 (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