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在西部书写科学人生
●校友总会 解红岩
“三八”妇女节前夕,我们访问了刚刚荣获“中科院十大女杰”称号来北京领奖的80级女校友何平。
何平学长个头不高,但柔弱的外表下透出一种自信和沉稳。1980年她从甘肃天水考入清华水利系,1985年毕业时,她报考了中国水科院并取得水资源研究方向第一名的好成绩,但该院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这种职业,不予录取。后来,何平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从此一干就是20年,还先后在研究所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甘肃省“巾帼十杰”称号;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今年成为中科院表彰的十位女科学家之一。
20年前,何平来所时完全没有现在这种发展状态,她说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更想不到会承担青藏铁路工程方面的重要课题。20年来,何平学长主要从事冻土物理、力学及寒区工程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重大、国家基金、院重点课题10余项,获得了许多可喜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冻土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多项影响。她在冻土力学研究中,揭示了振动荷载作用下冻土的变形规律及强度特点;在冻土的物理力学本构关系研究中,将冻土力学的宏观表现建立在统一的物理力学模型中,从而完善了冻土力学理论,将原有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这些贡献对冻土物理、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寒区工程实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她已成为我国冻土学学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是2000年动工的,之前,何平和寒旱所的科技人员参与了选线、论证等大量工作。为解决高原、冻土这两大难题,中国科学院在2001年启动了“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重大项目,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何平作为此项目的第五课题“铁路路基动荷载稳定性及含盐土工程特性研究”的负责人,已递交了多项研究报告,为青藏铁路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们还承担了铁道部关于青藏铁路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对铁路沿线不同类型的冻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两年过去了,各方对他们成果的评价还不错,她说,从事这样的研究是非常严肃的,我们必须保证未来的青藏铁路的病害率要低于世界上其他寒带的铁路。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她认为取得今天的成绩,固然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指教,但就个人因素而言,没有什么“窍门”、“捷径”,就是踏下心来,刻苦钻研,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力求创新。
她谈到,一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她说“我是学水利的,就是土力学沾一点边,研究冻土物理涉及很多学科知识,力学、地学、环境、水文、气象、计算机等等。因此,每到北京出差就是买书,把能收集到的书刊都弄到,一点一点地啃。平时在家很少看电视,吃完饭就坐在电脑前,查书,看资料。太累了,要学一点东西真不容易”。
二是搞研究一定要有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她说“我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项研究,提供的参数、数据必须绝对可靠,不然应用到工程上是要出大问题的,要经得起工程实践的考验。”她提到,有一次实验人员给我的实验数据看起来很圆满,但根据常识判断有问题,这反而引起了她的怀疑。她来到实验室检查了实验各个环节,都正常,最后打开实验装量,居然发现传感器根本没有和土样接触上,这时周围的人谁都不说话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实验室的同志们说,跟何老师做实验,要是做错了,何老师一定能查出来。”
三是要创新。她说“我对冻土理论研究的贡献就在于把这个领域的理论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切实推进了一步”。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为EI、SCI、ISIP收录。她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1998年,由中俄共同主持在俄罗斯召开第三届国际工程冻土问题会议上,两国各有一个特约报告,中方是由何平来作,她介绍了“冻土粘弹塑损伤耦合本构理论研究”。报告会前,何平因为会务的问题与会议主席鲁道夫先生发生了争执,但当她做完报告,这位俄冻土学会主席赞叹地拍了她的肩膀,伸出大拇指叫道:“平!”。
3月8日,何平回到兰州后给我们来信,她说“很高兴在北京见到你们,这次谈话又给了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动力。另外,这次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女杰里有三个女院士(都60多岁了),和她们聊聊,很是有些收获,总之我还会努力的。”
(编辑 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