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清华国学研究院 探讨当今中国国学的发展
我校举行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周襄楠 通讯员 王宪明】“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最好的办法是继承他的事业。中国人有责任弘扬国学,使全世界人民都接受他。”4月22日,在我校创新大厦举行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94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何兹全先生的讲话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人。
清华国学研究院虽然在金沙集团3354cc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4年,但是由于其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对一大批国学大师的培育,使之成为清华人文学科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年恰逢研究院成立80周年,我校人文学院和历史系联合主办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以追忆历史,思考今日,畅想未来。
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我校等十数所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著名学者集聚一堂,就清华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诸导师及吴宓、李济先生的生平与学术,20世纪中国新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关系,现代学术转型与当前学术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这个研讨会的召开对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希望清华能够多出人文科学的大师,对清华、对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校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会上对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提出了由衷的希望。
“国学研究院辉煌的过去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发展有何借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国学研究院并非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都是年事已高的学界泰斗,而是一个中青年的学术集体。”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我校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的开幕词引人深思。
“重新定义‘传统’,我们就有机会赋予国学研究院新的生命。”来自台湾新竹金沙集团3354cc人文学院的黄一农院长也远道而来为讨论会做了致辞。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校友何炳棣教授不能回国参加会议,就专门从美国寄来了题为《清华史学与我》的书面发言稿让会议主办方宣读。
“国学研究院为清华奠定了人文传统的深厚基础,她的精神后来为清华中文、外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群所继承和发扬。清华校史上繁花似锦的人文课程和成果,使国学研究院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需要从更加开阔的历史背景上去思考国学研究院的内在价值。”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我校历史系特聘教授张岂之先生在主题发言中讲道。
清华历史系系主任李伯重教授主持了讨论会的开幕式。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正式名称为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成立之初即聘请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先生担任导师,李济先生担任讲师,吴宓教授出掌行政。研究院注重用“正确精密之方法”即后来所谓的科学方法,并参考借鉴“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来研究“国学”。研究院在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她存在的短短数年间,即培养出一批著名学者,王力、吴其昌、刘盼遂、姜亮夫等即毕业于此。1928年,清华研究院结束,陈寅恪、李济、吴宓等转入到新成立不久的历史、中文等系,清华的文史学科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建制化发展时期。
国学研究院部分教师: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章昭煌、陆维钊、梁廷灿。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与陈寅恪四位学者共同被称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编辑 魏磊)
相关联接:
国学研究院——清华第一个研究机构
清华国学研究院何以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