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追随小平足迹,投身复兴伟业”出行日记之二十六:
塞纳河畔追往事 梧桐树下忆故人
●博士生报告团法国支队 盛欣
2004年夏天的法国是热闹而忙碌的,从五月份的欧盟东扩到六月份的欧洲议会选举和《欧盟宪法》草案颁布,人们带着或兴奋或不安的心情观望着已经搭乘上“欧盟”这艘大船的法国终将始向何方?不知84年前,年仅16岁的邓小平登上邮船“鸯特莱蓬”(Andre Lebom)号奔赴遥远而陌生的法兰西时,他的内心是否也经历着类似的激动与忐忑?时至今日,故人当时的心境已无法考证,然而他的足迹依然吸引着后人去不断追寻。
今年夏天,我有幸到法国巴黎政治科学大学(SCIENCES PO)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时值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此次的巴黎之行,除了有初到异国他乡的新鲜与惊喜之外,更多了几分追忆往事的悠长情愫。
回想二十世纪初,留法俭学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在1912到1913年间,“留法俭学会”输送了100余名青年学子赴法留学。而到了1919至1920年间,全国赴法求学的规模已达到了1600-2000人,是七年前的十倍。据中国驻法大使馆教育处的魏老师估计,2002到2003年间,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规模约为2000-3000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考虑到人口基数的因素,我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赴法留学生规模已经大于今天的规模。正是这一场赴法俭学的洪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准备了自己优秀的领袖人物。其中,邓小平、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王若飞、徐特立、蔡畅、李富春等一大批在共和国历史上功勋卓越的老革命家,都在这片土地上谱写过他们激昂的青春之歌。
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相比,邓小平的留法之路可谓倍加艰辛。除了初到法国前五个月的语言学习和后来在巴黎一段短暂的文化课学习,小平在法国五年半的生活可谓是只有“勤工”没有“俭学”。从1921年3月开始,他先后在克鲁梭的施奈德轧钢厂、蒙达尼的哈金森橡胶厂和巴黎近郊的雷诺汽车公司工作过。我想,当时雷诺公司的总裁即使发挥自己最丰富的想象力也不敢相信,在雷诺食堂里的这个瘦小的中国“伙夫”日后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也一定不敢相信,若非这位瘦小的中国伙夫在1978年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雷诺也许就无法品尝到今日中国汽车业给自己带来的甜头。
回顾小平的留法岁月,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艰难岁月与邓小平日后形成的坚忍不拔、一针见血、斩钉截铁的从政风格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正是这一时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切体会,以及结合了日后系统学习的共产主义的理论,邓小平才能够带领着跨越了“卡夫丁峡谷”的中国真正走向繁荣与富强。从小平在施奈德轧钢厂的雇佣登记卡片上的记录,我们得知,他当时的日工资仅为6.6法郎,比学徒工应该所得的还低,而每周的工作时间却长达五十多个小时。十七岁的小平受到的打击是巨大的,由于体力的严重不支,他本来活跃乐观的天性从此暗淡了,本来勤于读书的习惯消弱了,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思虑重重。然而,也正是这段日子,磨练了小平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为其日后政治生涯中传奇般的“三落三起”奠定了基础。小平十八岁时,他的一位共产党员工友如是形容他:“这个四川小青年,矮矮的,胖胖的,只十八岁,每日晚饭后总是跳跳蹦蹦,同人说笑话,开玩笑。”此时的小平已经逐渐走出最彷徨的岁月,并由于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革命友人,不断由积极走向进步,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今年正值法国的中国年,在法国的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具体的主题中国的活动。法国人不仅着迷于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着迷于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空间。在巴黎政治科学大学,邓小平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研究亚欧关系的课堂上,70%的时间被用来讨论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从亚欧研究中心的Camrou教授嘴里,我听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CHINE”(中国)。而我的同学,香港记者Jace,用最朴素的句子来表达了她对祖国大陆巨大变化的感触“30多年前,我的爸爸为了吃一口饱饭,冒死从广东游到了香港。而今天,你们这些普通的学生就有机会走出国门了解世界,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饮水思源,今日我们享受的种种,无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无不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创造的奇迹!追古惜今,前辈思想的精髓与精神的高洁无不鼓励着我们新一代的学子去不断奋斗,更上层楼!
(编辑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