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新生研讨课 - 正文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我看新生研讨课

●新闻学院 李希光

去年10月1日我开始开设本科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对清华率先在全国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几点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 新生研讨课的出笼对中国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开“新生研讨课”?苏格拉底提倡“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知识, 把人们带入智慧的境界。 要达到“不知不知”(我们看不到我们看不到,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智慧境界,需要对话。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研讨课,通过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们明白,对新知识的开放心态是最重要的知识。

 我在设计《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这门研讨课的教学大纲时,是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和理论: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理论,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有新的观察,采取有效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简言之,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心、脑、体同时参与。因此,我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注意区分信息、知识和智慧三者的差异。我认为,不应该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下载信息的硬盘,而应该把学生的大脑当成智慧的源泉。

 传统的课堂老师就是教授、讲师,老师的讲授是指示性的,他们把学生当成一只空桶,老师是向学生灌输信息和知识。

 在研讨课上,老师的语言是非指示性的。老师更像一名教练。研讨课的课堂相信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多的是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并发现问题的答案,特别鼓励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

 传统课堂上只有一种学习方法,传统课堂是教员中心,内容和过程是事先安排好的。老师埋头讲课,学生埋头记笔记。老师知道所有的答案,分析讲解给出答案,而且常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案来自老师的口中或老师指定的教材。老师上课提问是为了纠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不可以受到学生的挑战。

 研讨课课堂是学生中心,研讨课上有无数种学习方法。内容和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展开的。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提问,对问题的回答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肯定学生和欣赏学生的目的。研讨课培育的是一种质疑、开放的学习精神,培育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聪明劲。在研讨课上,今天的正确答案可能是明天的错误答案。在研讨课上老师可以被质疑和挑战。例如,我在讲解“新闻学要素”时,要求学生给“新闻”下个定义。我对这道题的唯一要求:不得用老师和教科书上的定义,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给新闻下定义。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给新闻的定义,当堂编写一条新闻。从这条新闻的效果,老师与同学们一块讨论新闻价值判断和写作规律。

 传统课堂力求一次解决问题,老师把信息和知识转移给学生。老师只关注信息、分析、学术探讨,不关注现实;只关注理论、概念、信息,对信息和理论的死记硬背。对学生的评估基于考试、论文和记忆力。学生无助地、有时甚至困惑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

 研讨课强调理论联系真实的世界,关注学生技能、行动、态度、情绪,强调理论、实践和应用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新生研讨课认为课堂不过是不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评估基于他们的实际表现、成果。学生的知识体现在他们的理解、情绪和行动上,体现在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投入上,体现在他们在学习上发挥的主动作用。

 传统课堂不太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培育,而新生研讨课则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思想、感情、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这门新生研讨课不仅仅是传授找故事、讲故事和写故事的技巧和艺术,更像传授武术一样,需要身体、大脑、心脏和精神的全部投入。这门课能够激发学生的优秀品质。例如《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研讨课利用7天的时间,带学生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人生的旅途中检讨人的本性,探索人生。

 研讨课新型课堂对教员有什么要求?老师应该具备开放的头脑,对在教学中学习和掌握新方法和理论的投入和热情;具有勇于教学改革的热情;诚实、坚强、可以信赖的人格;在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心;学生的尊重和喜欢;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 研讨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有什么要求呢?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时刻准备被改变;有学习的欲望和投入;学习目标清晰;充满了疑问、好奇、开放的大脑、特别是对新思想的开放;具备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发言的技巧;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怕犯错误,不怕同学笑话。

 在上研讨课的过程中,在我们这个15人的小课堂上,无论在社会实践的路上(内蒙古草原、蒙古包里),还是在温暖的清华校园教室里,同学们相互越来越熟悉,大家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得到了充分的沟通中,从而在课堂上更开放、更自由地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和自信。我在主持这群学生的研讨课过程中,看到的正是明天的希望。

(编辑 魏磊)

2004年04月29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