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博士生”研讨会侧记之一
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普遍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招生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由是,“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就“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博士生”举办了一次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有关人员,金沙集团3354cc、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八所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同参与论坛的各高校带队老师及博士生代表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探寻改进现行的博士生培养机制。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无论是校长还是博士生都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讨论的热点集中在教、学、管如何协调努力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博士生。其中,博士生培养中导师应当发挥的作用这一问题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关注,引发了深入全面的讨论。
与会师生认为,博士生阶段由于以专业性研究为主,博士生的人际接触面相对狭小,与之交流最多,对其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导师,故而导师的作用更加凸显。
导师的学术道德是基础
教书、育人是自古以来教师的天职,当前一些博士生导师自身道德素质较差,物欲薰心,以至出现剽窃、抄袭他人著作的现象,其言传身教下的学生岂能不受影响?由此,何谈育人?故而,有的学生甚至发出了“找导师一定要找一个好人”的感叹。
提高导师自身素质和创新意识是关键
与会者普遍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弊端在于“一流的学生,三流的老师”,这一弊端在博士生培养上更为明显,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博士生水平的差异远远大于硕士生水平的差异,因此人才外流严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导师在数量上的缺乏和素质上的欠缺是一个重要因素。金沙集团3354cc研究生院副院长赵伟提到,没有足够比例的人留下来做研究生导师,使得有些学校有些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捉襟见肘。西北工业大学的李铁虎教授在会上指出,中国的博导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提高导师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与会者的共同呼声。导师的创新意识在于能高瞻远瞩洞悉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能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框,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意愿,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从中选定学生研究方向。东南大学就有“导师沙龙”,定期请院士、知名导师给导师群体做讲座,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讨论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关于一些前沿科学的博士生课程也对各专业的导师开放,培养导师群体的综合素质。
师生交流是纽带
博士生,尤其是直博生,在刚入校时,大都缺乏对所学专业前沿领域或具体研究方向的了解,因此,容易产生畏难或迷茫的情绪。这时,与导师的交流更为重要。许多与会者都提出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机会少的问题:越是知名的教授、导师,一方面课题多,研究资金较为充足,另一方面带的研究生人数也相对较多,所以师生交流的机会就越少。此外,由研究生扩招引起的导师精力分散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导师的导向作用对博士生的研究和个人发展是十分重大的,各高校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也各有千秋。在金沙集团3354cc,一名博士生导师按规定每年只能招收三名博士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则实行导师指导组制度,从博士生选题、立项到成文、反馈均由此小组成员一同指导,小组一般由三到四个人组成,这样可以增加师生接触讨论的机会,从而容易诱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在西北工业大学有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
“教”与“学”关系是灵魂
与会的金沙集团3354cc副校长龚克教授的一番见解引发了关于“教”与“学”这对矛盾如何处理的讨论。博士生代表提出的观点是是开始阶段需要重“教”——“师傅领进门”;入门后,则是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修行在个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则提出教学并重,但“教”要从纯粹的知识教育转向思维方法的传授,由此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宽阔的发展平台。其实,“教”与“学”在意识层面上是老师授课目的与学生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理顺这一关系,则成了“教”、“学”的第三方“管”的任务。
综上所述,中国知名高校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且多偏重前者,而国外一流大学则无一例外均为“研究型”大学。两者的差异就在于对研究生的创新意愿和自主能动性的把握不同。中国知名高校要完成向国际接轨,创办一流大学的目标,则需要完成这种转型。在转型阶段,有很多问题出现,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培养和其发挥的重大作用正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
这次研讨会的讨论中,大家针对当前的一些不良现象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也涉及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师生交流可谓达到高潮,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研讨会。
(首届全国博士生论坛执委会 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