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以笔为剑
——记清华园里的“准新闻人”
五月的清华园,水清木华,紫薇飘香。SARS肆虐,打破了这里往日的平静,却无法让那火热的青春停下哪怕半点脚步。
每周四下午,许海燕同学还和以前一样,认真地化好妆,坐在清华电视台的摄像机前,录制校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天气越来越热,为了防止噪音,录节目的时候不能开空调,更不能开风扇。就在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戴着口罩,千方百计的给自己的室内通风消毒的时候,许海燕却在又闷又热的屋子里,面带微笑着为大家播报校内关于防治SARS的各项最新措施和各种最新消息,一遍不行,再来一遍……
被隔离的刑广利同学,在隔离区里,用他手里的相机,记录下了那里最真实的生活。再过一个月,他就要以一个摄影记者的身份走进新华社了,但是他所记录的清华学生的隔离生活,却将永远留在清华的历史簿上……
许海燕和刑广利都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当SARS在这片美丽的校园里肆虐的时候,他们,和他们的同学一起,利用课堂上学来的专业知识,凭着对校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挖掘,为宣传清华师生在与SARS的战斗中的乐观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SARS出其不意的闯入北京,并一步一步逼近清华园的时候,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也有恐慌,也有怨言,但是新闻人的敏感和理智让他们很快在恐慌中冷静下来,从抱怨中清醒起来。他们开始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捕捉校园生活中的精彩镜头,传播新闻舆论中的客观全面的信息。
“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一行来到清华。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得知后,在学习中培养出的新闻敏感让他们深深感到了此事的重大意义。他们早早的就来到图书馆。通过多方打听,史浩宇、刘昭华等几位同学得知了总理的参观路线。于是她们就在三楼的阅览室里找了位子,静静的等候着总理的到来。当总理坐在三楼的阅览室和同学们畅谈古今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的,正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四位同学:史浩宇,刘昭华,姜琳和李迪昇。在提问的过程中,三个问题中的两个都是他们提的。当李迪昇同学问道:“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以后,我们可以为政府做些什么?”清华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在这一个小小的问题中,表露无疑。很多在场的同学听了之后,都顿时感觉到热血沸腾,作为一个清华人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清华人,好样的!
面对香港《大公报》等一些境外媒体对清华学生在SARS期间的不真实、不准确的报道,作为清华园里的准新闻人,他们深感自己有责任把SARS中的清华园和园子里发生的一切告诉世人,告诉世界——我们在意气风发的战斗,我们在快乐精彩的学习和生活!5月初,他们在人民网上开辟了“非典时期的清华园”专栏,这是高校学生在官方网站上开辟的唯一的一个以报道SARS期间的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专栏。截至到五月二十三号,他们已经陆续在这里上发表了《“我们不做逃兵”——非典时期的清华园》、《清华学子——在抗击“非典”的时刻入党》、《微笑,并让我们保持微笑》、《谣言止于公开——记非典时期的水木清华BBS》、《这是清华园最特别的春天——毕业篇》、《志愿者——清华园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二十六篇文章,无论从文章质量还是从发文速度都显示出了清华新闻学子对于清华生活的深入感悟,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执着追求。通过这些文章,他们记录了SARS中的清华园:初夏的荷塘月影,跃动的青春学子,热血沸腾的新生党员,依依难舍的毕业生,还有那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那热闹非凡的我们的“家”——水木清华BBS……
在这个建院不过一年多,全院四个年级每个年级不过只有三十几个学生的学院里,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在SARS期间为清华的形象宣传做出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他们不仅积极对外传播清华人在SARS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在校内的媒体中,他们也独当一面,在清华园里树起了一面以舆论对抗SARS的大旗。
5月19日,在SARS蔓延的日子里紧张筹办的一期《清新时报》“非典特刊”新鲜出炉了。这份凝聚了全院上下一百多人的集体心血的院报,在她刚刚从院里老师和领导们的扶持下成长起来,并开始按照一份正式报纸的运行模式独立行走于竞争激烈的校内媒体之间的时候,她迎来了“非典时期”的严峻考验。一份4开4版的小报,从头版的《我们和总理面对面》、《两地书 情意长——顾秉林校长与一位学生家长的真情对白》,到三版“笑傲非典”的图片专版;从记录清华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的“迎战非典”,到反映清华学子和清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感受非典”,一份小小报纸,却报道了非典时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采访到写作,从内容编排到版式设计,点点细微之处,却体现着清华新闻学子的一份执着,一种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也许李大钊老前辈的教诲他们现在还做不到,但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正是他们——中国未来新闻事业的继承人的真实写照!(新闻与传播学院 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