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周培源 生命因科学精彩(四)
北京青年报
李俊兰 2002年08月28日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中美成为同盟国。1943年周先生利用第二次休假机会,携全家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全力于湍流研究。1945年《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在美国发表,引起广泛的国际注意,湍流模式理论在此基础上诞生,此文被国际科学界视为经典,至今仍被利用。
由于周先生在湍流理论上成绩卓越,1945年美国政府邀请其参加战时科研工作,承担鱼雷空投入水冲击力的计算,他的研究取得成功,二战也告结束。后来美国人利用他的理论设计出水上飞机降落水面时的冲击力。
战争结束,战时科研机构宣告解散,周先生被留下写总结报告。报告成文后,他交给美方一份,自己留下一份。美国海军部立即将此件划为保密文件,直至1957年才解密。他手中那一份,解放后交给了人民海军。
后来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成立,希望周先生参加,待遇甚优。但它是政府科研机构,只有美国公民才可加入,外籍人员必须加入美籍。周先生此时反向美方“开”条件:第一,不入美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任务;第三,可随时离开。后来,他在试验站工作半年多,离去了。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拒绝美国”了。3年前全家刚一入境,美方就给予永久居留权,连1岁多的女儿都收到了移民局的正式邀请入籍信,那时他只一笑了之。而此时的祖国大陆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那么贫弱,可是这个中国人,却对美国说出如此硬邦邦的话语。
中科院力学所前任所长郑哲敏先生就此分析认为,近代中国受帝国主义欺侮的历史,对知识分子心理上的强烈影响,是其他国家知识分子所没有的,爱国是这种心理的必然发展。背负民族苦难的十字架,可以说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中国力学学会石光漪 、金和两位女士认为,社会上有一种认知模式,好像抛头颅洒热血才是英雄是烈士,实际上这些优秀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并不比抛头颅洒热血容易。譬如周老的两个科研方面,都是没什么人敢进的最困难的领域,他想的是救国、攻坚,体现的是民族精神。
周培源先生的女儿周如苹说,常听父母、姐姐提起美国那段生活,如果当初不回来,全家肯定过着另一种生活,父亲在学术成就上有可能更辉煌。但他们压根儿就没想久留,譬如买来新床单,母亲会说,别打开,留着回国用!
后来,周培源先生在给好友、加州理工学院威兰德先生的信中有如下表述:“我总是感觉我们这些拿过政府奖学金、亦即人民的钱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在中国有个‘责任’要尽……”
1947年春,周培源先生携妻女回到祖国。一年后,解放大军兵临北平,清华园曾一时处于“真空”状态,清华师生组织起巡逻队护校。林徽因女士的爱子梁从诫回忆当时情境:“周老,这位当时已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学家,每晚掮着猎枪,领着学生彻夜在校园里巡逻。我母亲得知后笑着说:‘Tgpical周公!除了他,这还能是谁?!’”
梁先生用八个字为其母林徽因“写照”: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以科学品质 捍卫科学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老教授盛森芝,说他永远不会忘记1970年初春那个黑蒙蒙的清晨,年届七旬的周老为他背包送行的情景。
“当时我从东北接来家属,然后去陕西汉中的北大分校。之前他两次到招待所看我,我都没在。他得知我这天赶头班车五点钟出发,就起大早来送我,背起行李包就走。当时我只觉得感动,以他的年龄、地位,来送我这个小不拉子。”
“我们说着话向332路车站走去,周老对我说:‘到汉中分校做事要注意,爱因斯坦是个伟人,不能批判,相对论是客观真理也不能批判,即使批也批不倒……’,这时我才明白,他是特意来提醒我的,担心我到了汉中瞎积极,瞎批判。”
盛教授说他当年常写这写那,算得上一支“笔杆子”,北大那个著名的大批判组曾邀他加盟,“我问周老意见,他没说话,我就没去。现在看,周老是在政治上关心、爱护我们。” 据说,后来汉中分校的爱因斯坦批判没搞起来。
送走盛森芝不久,北大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他刚坐定,就让人去找周培源谈批判相对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