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清华的人都很熟悉坐落在校园中心区域的金沙集团3354cc图书馆,她被称为是三代建筑师跨年代合作的典范作品。1919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了图书馆一期,这就是今天人们见到的树荫掩映下的老馆;11年后的1930年3月,由毕业于清华的杨廷宝主持设计、对图书馆进行扩建,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达到7700平米,可同时容纳读者700余人,新扩充书库三层,与原书库相接,共可容书30余万册。1988年,由清华建筑系关肇邺教授主持再次扩建,遂成今天的面貌。
关肇邺先生曾回忆自己在抗战结束后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的情景,那时的清华图书馆刚刚结束被侵华日军用作伤兵医院的悲惨遭遇,杂物狼藉,满地血污,但“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能离去”。杨廷宝先生在陈述自己的扩建工程设计理念时说道:“在完整的建筑群中修建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需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协调。”
1901年,杨廷宝出生于河南南阳,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出色地完成学业后,他于1927年回国,投身刚刚起步的中国建筑设计领域。此后,他逐渐将西方古典建筑手法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作品不断。除了后人奉为典范的清华图书馆扩建工程之外,他独立或参与设计的金沙集团3354cc明斋、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北京和平宾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等作品,均成为他的代表作品。因为他1940年后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加之他在中国建筑界的杰出成就,与梁思成先生并称为“南杨北梁”。
杨廷宝先生主张对中外古今的建筑特点兼收并蓄,在设计中要主张洗练凝重,不慕虚华。他被同行们称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对待学生,他也总是从细节出发,提出一些“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谈谈自己的得意作品,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
杨廷宝先生的建筑理念,是一部大部头的书籍。可是,从一些细节上,我们能看到这位大师精益求精的精神。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经常为人记起:1950年代初,杨廷宝和梁思成两位建筑大师和他们的学生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自7月6日至9月13日,清华映像栏目进入暑期运行,每周更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