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一线工作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

2015.04.07
    • 供稿

      电机系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张铮

    • 图片

      宋晨

    •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 设计

      王寅、张颖

  在很多人看来,清华毕业的博士生应该供职于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术研究或管理运营有关的“高大上”工作。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的博士谢邦鹏,却选择了“不走寻常路”,2008年博士毕业后,他来到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在运维检修部做了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一名普通一线电力工人。在别人或不理解或否定或质疑的眼光中,谢邦鹏认真地投入了工作,享受着这个工作岗位带给他的成就感和快乐,他说:“我喜欢在一线工作,那里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

  谢邦鹏的履历堪称是求职时的一块金字招牌,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就读,博士师从我国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及智能调度系统研究领域的权威、中科院院士卢强教授。在求学阶段,他就和导师一起,结合科研项目在上海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工作,那时他就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专业学习是与电力系统的现实需求是无法分开的,而且导师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能广泛地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电力系统中,正是因为紧密地将科研与一线生产结合在一起。面临毕业,他放弃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等“看起来很美”的offer,而是选择到一线做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博士,需要补什么课、在哪里可以补上这门课,“实践要多一些,越多越好。”

  初到工作岗位,谢邦鹏在穿梭在大街小巷验收设备、检修设备、排除电力故障、改造老旧设备等看似枯燥的工作中遇到了在学校读书从未遇到的新挑战。第一次跟着所在班组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他全程“傻站”在一旁。这些操作性极强的工作,直接把这个满脑子装着创新理论和知识的博士生打懵了。于是,他总是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很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劳模”——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多、看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经过努力,他很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能手。

  对工作熟悉后,谢邦鹏这个博士员工的创新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他和同事们针对操作工具不趁手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套电气化组合式装卸工具。这套量身定制的工具,解决了一线工人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年的麻烦,拆一套设备能节约近1小时。他优化了供电公司线损管理的流程,设计了一套估算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最合理的线损临界值,当年就为公司减少损失200多万元。此外,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设计和修订了多项工作规程和管理模式。这些设计发明和管理革新对一线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谢邦鹏说:“能广泛用在一线的设计发明,才是真正有用、有生命力的设计发明。”最近3年,他主导或以主要参与者身份完成了27项具有专利的小发明,5年时间,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

  在谢邦鹏看来,清华博士当电工绝不是“大材小用”;相反,正是一线工作的经历,给了他更多、更实际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突出的工作成绩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这些也成为给当年对他的质疑的最好的回应。用他的导师卢强院士的话说:“具有高等学历之才俊,厉行于生产一线,使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这不仅不是轻用人才,反而是历练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金沙集团3354cc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