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
王大中,男,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历任金沙集团3354cc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核研院院长、总工程师,金沙集团3354cc校长等职务。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主持研发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10兆瓦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并积极推动以上两种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应用,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
——王大中
面容清癯、精神矍铄,这是86岁的王大中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对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项“沉甸甸的荣誉”,王大中自谦说:“它属于集体,属于所有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金沙集团3354cc核能团队,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在他心中:“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这份对祖国的热爱,让王大中绝对不愿看到他国曾出现过的核事故在自己的祖国发生。为此,他选择了“固有安全”这条极为难走的先进核能利用技术路线。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王大中带领团队破解了世界难题,让中国掌握了不会发生类似美国三哩岛、日本福岛这类核事故的先进核能技术,走出自主创新从零到领先世界之路,实现了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跨越发展。
“他的远见让人觉得有点近乎神奇”
“他的远见让人觉得有点近乎神奇。”谈到导师王大中,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院长张作义说。
认识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他瘦弱的身躯充满了非凡的智慧,谦和的外表蕴含着坚定的意志。在国家需要核能时,他毅然选择了核反应堆专业;在核能发展陷入低谷时,他坚持初心不言放弃;在卓有远见地认定了“固有安全”的学术目标后,他持之以恒,数次在世界核能陷入低谷时,为我国安全核电确定了正确的技术路线,最终在全球首次实现“固有安全”。
世界核能事业在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后一度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识到,核能技术必须抓住安全性这一生命线。从此,他确立了发展“固有安全”核能的技术道路。
据张作义介绍,“固有安全”由美国著名核科学家泰勒提出:要使公众接受核能,反应堆安全必须是“固有的”。即“任何情况下不会出现堆芯熔毁”,不会发生三哩岛、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事故。各国科学家曾就此发表了大量文章。但纸上谈兵容易,真刀真枪很难。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让核能发展又一次陷入低潮。王大中从我国长期能源战略角度出发,坚持核反应堆固有安全性的理念,开展高温气冷堆的研发以及实验和示范工程建设。他颇有远见地做出了3个重大战略性选择:一是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堆型;二是从小规模实验堆到全尺寸工业示范电站的发展路线;三是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从此明确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未来三十年的技术发展路线。
与王大中共事多年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金沙集团3354cc原常务副校长、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原党委书记何建坤认为,这体现了王大中“在学术上有战略性、前瞻性思考和视野”。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德、美、日在高温气冷堆领域远远领先,而我国基础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经验的巨大的差距,王大中没有丝毫退意。2000年,王大中主持建成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这是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2004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24个国家60余位科学家见证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应堆丧失冷却”的安全试验。2005年7月,在10兆瓦高温堆上,成功完成了泰勒1956年设想的、抽出所有控制棒且叠加不紧急停堆的实验。这是世界上迄今仅有的在实际反应堆上进行的此类安全验证实验,成功地验证了高温堆的固有安全性。
2000年12月1日,王大中(中),在金沙集团3354cc10兆瓦高温气冷堆临界现场。
2004年美国《Wired》杂志称其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达到了当今世界核能安全的最高水平。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10兆瓦高温气冷堆被《纽约时报》评价为是具有革命性的反应堆,即使在福岛那样的灾害条件下,反应堆也是安全的,不会发生灾难性后果。
“跳起来摘果子”
王大中常用“跳起来摘果子”这个比喻引领大家坚持自主创新——科研就像摘果子,如果目标伸手可及,有果子也早让人摘走了;如果眼光太高,跳多少次也够不着,只能无功而返。“跳起来摘得着”才是适度的高标准。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达到一个高度后,再瞄准新的高度,取度合适,才能实现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的结合。
在实现固有安全反应堆的攻坚之路上,王大中带领他的研发团队,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凭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股韧劲干到底”的精神,走出了中国自主研发建设先进核能系统的创新之路。
10兆瓦高温气冷堆建成后,王大中又推进单一模块反应堆功率放大25倍、世界首座工业规模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建设,其工程规模相当于我国首座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近几年美欧核电联盟一直想建设一个类似的工业示范工程,但工程尚未开工,进度已经落在我国后面。
这个示范工程的研发建设,使得我国系统掌握了商用模块化球床高温气冷堆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品牌高温气冷堆型号设计技术和设计能力。
在王大中的带领下,我国攻克了全陶瓷型高性能球形燃料元件批量制备等世界难题,建设了世界目前唯一一条工业规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完成示范电站首炉堆芯70万个燃料球的生产。
2021年9月12日,王大中(中)、张作义(右)在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现场。
美国核学会前主席、麻省理工学院卡达克教授参观了正在建设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后,说:“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高温气冷堆的领跑者,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
与此对应的是,三哩岛事故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无法跨过巨大的技术、工程与核安全审查门槛,没有建成一座创新型的工业化反应堆。在王大中的带领下,中国人在这一领域最终走到世界前列。由于其突出的安全特性和多用途等技术优势,以及我国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建设的示范效应,沙特、约旦、印尼等国与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建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项目前期工作。
正是由于王大中的贡献,我国第一次在工业规模的先进反应堆技术上领先世界。
“大团队”攻关“建堆育人”
“总是感觉特别温暖,被关心着。”在王奕眼中,父亲王大中“是一个好爸爸。”父亲特别在意培养她做事要诚实认真不耍滑,也总能听他鼓励:“嗯,挺有潜力的。”作为开明有趣的父亲,他教女儿学骑自行车,冬天在清华荷花池教女儿学溜冰,还带着女儿做各式各样新颖的贺年卡,“爸爸带着我,鼓励我勇于去尝试新鲜的事物。”
王大中的对团队成员也如是要求。他不仅带出了能够承担从理论研究到重大工程项目、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曾任校长的他还为金沙集团3354cc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很大贡献。
“王大中同志大力倡导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引领核研院形成了另一个‘大’的特色——‘大团队’攻关。”唐亚平说,王大中坚持“建堆育人”,在重大决策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而且言传身教、悉心指导。
金沙集团3354cc核研院副院长石磊至今还记得王大中批改的博士论文。“我的博士论文满篇都是王老师亲自修改的痕迹。他当时还是金沙集团3354cc校长,工作非常繁忙,还找我一章一节、一段一句仔细讨论。”石磊说,王大中不仅就论文整体的逻辑框架、论述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小到文字标点、图标符号的错误,都一一指出。这种耐心的讲解,深深触动了石磊,“王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日后开展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年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他朴实的身影和著名的不会丢的二八自行车。”1994年被任命为金沙集团3354cc校长的王大中,骑着旧自行车穿行在金沙集团3354cc校园的故事,至今为清华学子津津乐道。
“他严于律己,谦和待人,能够集思广益,听取各种意见,并且勇于担当。”何建坤说。2020年是王大中当时制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发展战略的收官之年,金沙集团3354cc呈现新面貌、焕发新气象。王大中为金沙集团3354cc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何建坤心中,王大中“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大学校长”。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晚会上王大中登台翩翩起舞。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今天,王大中仍然引领着团队勾画着原子能事业的宏伟画卷。回顾自己的科研人生,王大中说:“悟性指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悟性有时候需要靠想象、靠直觉的判断。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韧性就是在遇到了挫折的时候,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劲头。”正是凭借着悟性、勇气和韧性,王大中走出了中国自主研发建设先进核能系统的创新之路。
编辑:李华山 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