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道德实践形态。”在金沙集团3354cc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看来,美德伦理学是近30年英语哲学世界中的重要一支,他积极探寻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辨明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异同,撰写《儒学美德论》,把美德伦理作为一个研究视角,扩大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加深对儒家美德理论和道德思想的理解。
陈来长期深耕于中国哲学史、儒家思想、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创作了“贞元六书”,以“元亨利贞”的规律循环,取“贞下起元”之意,表达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陈来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建构的哲学体系,则是在中华文化由“元”入“亨”走向复兴之际,以“元亨六书”为代表——“新原儒”《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新原统”《传统与现代》、“新明道”《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和新心学》、“新世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新原仁”《仁学本体论》、“新原德”《儒学美德论》。
2024年,《儒学美德论》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一等奖。
以美德助缘:激活儒家思想的当代活力
20世纪90年代,美德伦理学是美国哲学学界一股重要的学术浪潮,主张强调美德或德性作为伦理学的研究重心,而非规则与后果,代表性成果即是英国伦理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After Virtue)。1997年,陈来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担任东亚系客座教授。此前,哈佛大学社会学家傅高义撰写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分析了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也让包括陈来在内的哲学学者关注到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陈来
在赴美访学和国际交流中,陈来注意到了美德伦理学以及社群主义的兴起,如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Sources of the Self)、后来到清华任教的哲学家贝淡宁的《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等书,并认为这一研究思路可能对儒家思想有所启发。学界好友们,如留美任教的哲学教授余纪元,多次建议陈来从中国哲学德性传统的角度做些研究。自那时起,陈来开始投入先秦时代的伦理研究,逐渐酝酿了成书的想法。
回国后,陈来在本世纪初推动组织中外学者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将相关主题的研究引进中国,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重新检视儒家思想。2009年,金沙集团3354cc复建国学研究院,陈来出任首任院长。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他笔耕不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逐渐构建起连接美德伦理与儒家伦理的理论大厦,最终形成了《儒学美德论》一书。《儒学美德论》成书后,著名哲学家张世英为本书的副标题“新原德”题字。
回归君子:破解现代伦理困境
《儒学美德论》一书分为上篇和下篇。陈来首先对西方美德伦理发展源流进行了梳理,其后,一方面研究了孔子、孟子、《五行》等传世和出土重要文献中彰显的儒家伦理,讨论儒家伦理原则之外对德性理论的建构;另一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道德问题。
在完成先秦时代道德伦理的内容之后,陈来认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内容已经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美德伦理学的形态,后续朝代的相关思想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没有发生突出转向。陈来提到:“《德性之后》不是专门讲亚里士多德或是西方伦理学史,而是讨论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问题。本书着眼点也不是在古代,而是在近代。”于是,他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伦理问题,并以梁启超和李泽厚两个典型个案探讨公德与私德之间关联。
陈来认为,私德与个人品质紧密相连,公德则更注重行为原则。但现代的人们普遍更加重视社会所需要的“公民道德”,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私德。儒家和当代社群主义共同呼唤普遍的善。由此,陈来主张弘扬培育儒家伦理中要求的“君子”人格,并将之作为现代社会的道德追求。他在书中写道:“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反思现代性的关键。”
将以上按时代顺序的研究撰写成书时,为了使读者能更快进入研讨的氛围,陈来将现当代的公德私德部分设为上篇,下篇则是对儒家美德伦理的探索。
传承使命:以科学家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陈来师从张岱年、冯友兰等学术大家,继承并传承前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深厚的学术底蕴。他对待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潜心学术、学行合一。对于刚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陈来不会指定特定的研究主题,而是为学生指出当前研究较少或仍为空白的领域,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在与同行的探讨中寻找各自的课题。
“一直以来都有好多问题需要研究。”陈来数十年如一日,沉浸在儒家哲学的海洋中,皓首穷经,勤勉不辍,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哲学理论。
《儒学美德论》便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儒家哲学复兴的代表之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旭东在评述此书时写道:“(陈来)充分扎根中国文化自身传统,以历史主义为原则,以多元主义为主张,在罗尔斯之后风起云涌的政治哲学世界,独树一帜,岿然不动,默默地守护着儒家火种。”
中国哲学的传统重视实践智慧。因此,陈来相信,在当代社会,儒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历史的经验也证明,过去百年以来,东亚地区现代化较为成功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抛弃传统文化而得到经济发展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个人人生的种种问题乃至组织管理、国家发展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现代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指引。
陈来认为自己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也是改变者——这是作为文科学者“要在传承中承担的责任”,以科学家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民族发展来说,文化传承本身就有它的意义。”陈来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有着几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我们必然的使命。”